什么是文献通考,名词解释定义是?
《文献通考》是一部典章制度通史巨著,以下为你详细介绍: 作者及成书背景: 由宋元之际史学家马端临编撰。
这部著作耗时二十余年完成,创作于宋末元初这一特殊历史时期,当时政治局势动荡,朝代更迭,马端临在前人研究基础上,为总结历代典章制度的演变,着手撰写此书。
内容架构:全书共348卷 ,分为田赋、钱币、户口、职役、征榷、市籴、土贡、国用、选举、学校、职官、郊社、宗庙、王礼、乐、兵、刑、经籍、帝系、封建、象纬、物异、舆地、四裔等二十四门。
每门之下又分若干子目,系统全面地记载了从上古到南宋宁宗嘉定末年历代的典章制度。
编纂特点:《文献通考》以“文”“献”“注”三个部分构成独特的编纂体例。
“文”是指抄录的历代经史典籍中的有关典章制度的原文;“献”是指诸臣奏疏、诸儒评论以及名流燕谈、稗官纪录等,这些内容有助于深入理解相关制度;“注”则是马端临本人对上述资料所作的注释和按语,阐述自己的见解,对各种史料进行考订辨析,使读者能清晰把握制度沿革脉络。
历史地位与价值:它与唐杜佑的《通典》、宋郑樵的《通志》合称“三通”。
相比《通典》,《文献通考》内容更加丰富详赡,时间跨度更长,补充了许多《通典》之后的史实;与《通志》侧重于纪传体通史不同,《文献通考》专注于典章制度的梳理。
该书为后人研究古代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的制度变迁提供了极为重要的资料来源,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是中国古代史学发展史上的经典之作。
- 上一篇:什么是消费者均衡,名词解释定义是?
- 下一篇:趁虚而入什么意思?趁虚而入怎么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