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职分田,名词解释定义是?
职分田,又称职田,是中国古代按官职品级授给官吏作为俸禄一部分的公田。
以下为详细介绍: 起源与发展:职分田制度始于北魏时期,历经隋、唐等朝代的发展与完善,至宋以后逐渐减少并消失。
不同朝代在职分田的具体规定和实施细节上有所差异,但总体目的都是为了补充官员俸禄,以激励官员履行职责。
分配标准:一般依据官员品级高低来确定职分田的数量。
例如,唐朝时期,一品官可分得十二顷职分田,二品官十顷,三品官九顷,品级越低,所授田亩数越少。
这些土地分布在不同地区,大多是国家掌握的公田。
经营管理:职分田由官员委托佃户耕种,收取田租作为俸禄的补充。
官员不得擅自买卖或转让职分田,以保证其作为俸禄来源的稳定性和公平性。
不过在实际操作中,部分官员为追求更多利益,往往出现多占田地、强夺民田等现象,这不仅损害了百姓利益,也破坏了职分田制度的初衷。
作用影响:职分田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官员的经济收入,有助于提高官员的工作积极性,稳定官僚队伍。
同时,对于促进土地开垦和农业生产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但随着时间推移,制度的弊端逐渐显现,成为滋生腐败的温床,加剧了社会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