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夹纻,名词解释定义是?
夹纻又称夹苎,是一种传统的漆器制作工艺,也是中国古老的民间传统手工技艺,以下为你详细介绍: 工艺原理: 以泥土、石膏等材料塑成胎模(也叫“内范”) ,然后在胎模上裱糊多层麻布或缯帛等织物,每层织物涂刷一层漆灰(由生漆、石膏粉或瓦灰等调制而成),待漆灰干燥后,再反复多次进行裱糊和髹漆工序,使织物与漆灰牢固结合形成一定厚度的壳体。
最后去除内部的胎模,留下中空的夹纻胎体,再进行后续的髹饰、彩绘等加工,制成精美的漆器。
特点优势:夹纻工艺制作的器物重量较轻,相比一些厚重的实心器物,更便于搬运、陈设;而且质地坚固,具有较好的耐久性,能历经较长时间保存下来。
应用领域:常用于制作佛像、宗教器具、宫廷及贵族使用的高档漆器用品等。
比如许多古代寺庙中的佛像采用夹纻工艺塑造,造型逼真、气势恢宏,历经岁月仍保存至今;在日常生活用品方面,像精美的漆盒、屏风等也会运用这一工艺来提升品质和艺术价值。
历史渊源:夹纻工艺历史悠久,可追溯至战国时期,在东汉时期得到进一步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达到鼎盛,当时佛教盛行,大量的夹纻佛像被制作供奉于寺庙之中。
唐宋时期,夹纻工艺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制作技术更为成熟,应用范围也更加广泛。
元明清时期,虽然工艺传承不绝,但随着其他工艺的兴起,夹纻工艺的发展势头有所变化 ,不过依然在一些特定领域延续并保留着独特的艺术魅力。
- 上一篇:什么是越冬,名词解释定义是?
- 下一篇:氢原子的巴尔末线系位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