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理气剂的分类、适应症及代表方剂。
理气剂是以理气药为主组成,具有行气或降气作用,用以治疗气滞或气逆病证的方剂,分为行气剂和降气剂两类,具体如下: 行气剂 适用证:适用于气机郁滞证。
主要表现为脾胃气滞,如脘腹胀痛、嗳气吞酸、恶心呕吐、大便失常等;或肝气郁滞,如胸胁胀痛、疝气痛、月经不调、痛经等 。
代表方剂 越鞠丸:出自《丹溪心法》,由香附、川芎、苍术、栀子、神曲组成。
功用为行气解郁,主治六郁证,即气郁、血郁、痰郁、火郁、湿郁、食郁。
其中香附行气解郁,以治气郁,为君药。
本方虽无治痰郁之专药,但痰郁多由气滞湿聚而成,方中香附行气、苍术燥湿、栀子清热,使气行湿去热清,则痰郁亦随之而解。
柴胡疏肝散:源自《景岳全书》,组成有柴胡、陈皮、川芎、香附、枳壳、芍药、炙甘草。
功能疏肝行气,活血止痛,主治肝气郁滞证。
症见胁肋疼痛,胸闷喜太息,情志抑郁或易怒,或嗳气,脘腹胀满,脉弦。
方中柴胡疏肝解郁,为君药;香附理气疏肝,助柴胡以解肝郁;川芎行气活血而止痛,助柴胡解肝经之郁滞,共为臣药。
半夏厚朴汤:出自《金匮要略》,药物组成为半夏、厚朴、茯苓、生姜、苏叶。
具有行气散结,降逆化痰之效,主治梅核气。
症见咽中如有物阻,咯吐不出,吞咽不下,胸膈满闷,或咳或呕,舌苔白润或白滑,脉弦缓或弦滑。
半夏化痰散结,降逆和胃,为君药;厚朴下气除满,助半夏散结降逆,为臣药。
天台乌药散:源于《圣济总录》,由天台乌药、木香、小茴香、青皮、高良姜、槟榔、川楝子、巴豆组成。
能行气疏肝,散寒止痛,主治肝经寒凝气滞证。
症见小肠疝气,少腹引控睾丸而痛,偏坠肿胀,或少腹疼痛,苔白,脉弦。
方中乌药行气疏肝,散寒止痛,为君药。
降气剂 适用证:适用于肺气上逆或胃气上逆证。
肺气上逆以咳嗽气喘为主症;胃气上逆以呕吐、呃逆、嗳气等为主症。
代表方剂 苏子降气汤: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由紫苏子、半夏、当归、甘草、前胡、厚朴、肉桂、生姜、大枣、苏叶组成。
功用为降气平喘,祛痰止咳,主治上实下虚喘咳证。
症见痰涎壅盛,胸膈满闷,喘咳短气,呼多吸少,或腰疼脚弱,肢体倦怠,或肢体浮肿,舌苔白滑或白腻,脉弦滑。
方中紫苏子降气平喘,祛痰止咳,为君药。
定喘汤:源自《摄生众妙方》,组成有白果、麻黄、苏子、甘草、款冬花、杏仁、桑白皮、黄芩、半夏。
能宣降肺气,清热化痰,主治风寒外束,痰热内蕴证。
症见哮喘咳嗽,痰多气急,痰稠色黄,微恶风寒,舌苔黄腻,脉滑数。
方中麻黄宣肺平喘,白果敛肺定喘,共为君药,一散一收,既可加强平喘之功,又可防麻黄耗散肺气。
旋覆代赭汤:出自《伤寒论》,药物包括旋覆花、人参、生姜、代赭石、炙甘草、半夏、大枣。
具有降逆化痰,益气和胃之功效,主治胃虚痰阻气逆证。
症见胃脘痞闷或胀满,按之不痛,频频嗳气,或见纳差、呃逆、恶心,甚或呕吐,舌苔白腻,脉缓或滑。
方中旋覆花性温而能下气消痰,降逆止嗳,为君药;代赭石质重而沉降,善镇冲逆,但味苦气寒,故用量稍小为臣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