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旧唯物主义,名词解释定义是?
旧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出现之前的唯物主义哲学形态,主要包括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它是唯物主义发展的最初形态。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者依据对自然现象的笼统直观,把物质归结为一种或几种具体的实物。
例如,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认为水是万物的本原,万物皆从水中产生,最后又复归于水;中国古代的“五行说”认为金、木、水、火、土是构成世界万物的基本元素。
这种观点试图从物质世界本身去寻找世界的本原,在本质上是正确的,但具有直观性、猜测性的缺陷,缺乏科学依据,无法准确揭示物质的本质和事物内部的联系。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随着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特别是牛顿经典力学体系的建立,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应运而生。
它把原子看作世界的本原,认为原子的属性就是一切物质形态的共同属性。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在总结自然科学成就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
它克服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直观性和猜测性,具有一定的科学性。
然而,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也存在严重的局限性: 机械性:把一切运动都归结为机械运动,企图用力学原理解释一切现象,甚至把人也看成是机器。
形而上学性: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待世界,而不是把世界理解为一个相互联系、不断发展变化的整体。
例如,它认为事物的发展只是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否认事物内部的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不彻底性:在自然观上坚持唯物主义,但在历史观上却陷入了唯心主义,把精神、意识看作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没有认识到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总体而言,旧唯物主义虽然在人类对世界本质的认识历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但由于其自身的局限性,未能科学、全面地阐述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以及世界的发展规律,最终被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所取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