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解读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于2011年10月15日至18 日在北京举行。这次会议聚焦文化发展,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是对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的解读:
重要地位与意义
十七届六中全会是在中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攻坚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此次会议专题研究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这在党的历史上尚属首次,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高度的文化自觉和坚定的文化自信,具有极其深远的战略意义。
核心要点解读
文化的重要作用
全会深刻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在我国五千多年文明发展历程中,各族人民紧密团结、自强不息,共同创造出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
总体目标
提出了到2020年文化改革发展奋斗目标,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深入推进,良好思想道德风尚进一步弘扬,公民素质明显提高;适应人民需要的文化产品更加丰富,精品力作不断涌现;文化事业全面繁荣,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全面形成;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充满活力、富有效率,以民族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文化开放格局进一步完善;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发展壮大,文化繁荣发展的人才保障更加有力。
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重要举措
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坚持政府主导,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让群众广泛享有免费或优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要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现代传播体系,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
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为推动科学发展提供重要支撑。要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推进文化科技创新,扩大文化消费。
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队伍是基础,人才是关键。要造就高层次领军人物和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加强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和作风建设。
对国家和社会发展的深远影响
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有助于优化经济结构,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文化产业作为绿色、低碳产业,具有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市场需求大、发展潜力大等优势,能够为经济可持续发展注入新动力。
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通过加强文化建设,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增强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提升我国的国际形象和话语权。同时,文化的繁荣发展能够凝聚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向心力,为国家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
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日益增长。全会强调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致力于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和服务,能够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