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的故事和传说
清明节融合了寒食节与上巳节的习俗,拥有丰富的故事和传说,以下为你详细介绍:
介子推与寒食节
这是与清明节关联最为紧密的传说之一。相传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为躲避祸乱而流亡他国长达十九年,大臣介子推始终追随左右、不离不弃 。
在流亡途中,重耳饥饿难耐,介子推为救重耳,从自己大腿上割下一块肉,用火烤熟后给重耳吃。后来,重耳回国成为晋文公,对当初伴随他流亡的臣子们大行封赏,却唯独遗漏了介子推。
介子推并不在乎功名利禄,于是背着母亲隐居绵山。晋文公得知后,深感愧疚,亲自前往绵山寻找介子推,但绵山山高林密,一时难以找到。有人出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介子推为了母亲肯定会出来。晋文公依计行事,然而大火烧遍绵山,却始终不见介子推母子身影。火熄后,人们才发现介子推母子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去。
晋文公见状,恸哭不已。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绵山改为“介山”,并把这一天定为寒食节,规定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冷食。此后,寒食节便流传下来,后来又与清明节合二为一。
上巳节的修禊习俗
上巳节在农历三月初三,最初人们到水边洗濯污垢、祭祀祖先,以祓除不祥,称为“修禊”。传说在这一天,女巫在河边举行消灾祈福仪式,人们纷纷来到河边,用浸泡了香草的河水沐浴,洗去过去一年的晦气和疾病,祈求新的一年平安健康。
随着时间推移,上巳节的习俗不断演变,增添了踏青、放风筝、插柳等活动,这些习俗也逐渐融入清明节,丰富了清明节的文化内涵。
清明插柳的传说
据说,插柳的习俗与黄巢起义有关。唐朝末年,黄巢带领起义军反抗唐朝统治。在起义过程中,有一年临近清明,黄巢在行军途中遇到一位妇女,她背着大孩子,却让小孩子自己走路。黄巢感到奇怪,询问原因。妇女说,大孩子是邻居托付给她照顾的,万一有危险,她要首先保护好别人的孩子。
黄巢被这位妇女的善良和大义所感动,告诉她:“你快回去,在自家门上插上柳枝,黄巢的军队看到柳枝就不会伤害你们。”妇女回去后,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左邻右舍。到了清明那天,黄巢的军队果然没有惊扰插了柳枝的人家。此后,每年清明,人们都会在门上插柳,渐渐形成了习俗,寓意着驱邪避灾、保佑平安 。
- 上一篇:on holiday和on holidays区别
- 下一篇:中秋节的来历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