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必修二复习提纲
生物必修二复习提纲
一、遗传因子的发现
(一)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分离定律
选用豌豆作为实验材料的优点
豌豆是自花传粉、闭花受粉的植物,自然状态下一般都是纯种。
豌豆具有易于区分的相对性状。
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
实验过程:P(亲本):高茎×矮茎→F₁(子一代):高茎→F₂(子二代):高茎∶矮茎 = 3∶1
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
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是成对存在的。
生物体在形成生殖细胞——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
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
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测交实验
测交:F₁与隐性纯合子杂交,用来测定F₁的遗传因子组成。
测交结果:高茎∶矮茎 = 1∶1,证明了F₁是杂合子,产生了两种比例相等的配子。
分离定律
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二)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自由组合定律
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
实验过程:P:黄色圆粒×绿色皱粒→F₁:黄色圆粒→F₂:黄色圆粒∶黄色皱粒∶绿色圆粒∶绿色皱粒 = 9∶3∶3∶1
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
F₁在产生配子时,每对遗传因子彼此分离,不同对的遗传因子可以自由组合。
F₁产生的雌、雄配子各有4种:YR、Yr、yR、yr,它们之间的数量比为1∶1∶1∶1。
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共有16种结合方式,9种遗传因子组成,4种表现型。
对自由组合现象解释的验证——测交实验
测交:F₁与双隐性纯合子杂交。
测交结果:黄色圆粒∶黄色皱粒∶绿色圆粒∶绿色皱粒 = 1∶1∶1∶1,证明了F₁产生了4种比例相等的配子,从而验证了自由组合定律。
自由组合定律
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的分离和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形成配子时,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
二、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
(一)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
减数分裂的概念
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产生成熟生殖细胞时进行的染色体数目减半的细胞分裂。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只复制一次,而细胞分裂两次。结果是成熟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原始生殖细胞的减少一半。
精子的形成过程(场所:睾丸)
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复制(包括DNA复制和有关蛋白质合成),精原细胞体积增大成为初级精母细胞。
减数第一次分裂
前期Ⅰ:同源染色体联会形成四分体,四分体中的非姐妹染色单体可能发生交叉互换。
中期Ⅰ:同源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两侧。
后期Ⅰ: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分别移向细胞两极。
末期Ⅰ:细胞一分为二,形成两个次级精母细胞,染色体数目减半。
减数第二次分裂
前期Ⅱ:染色体散乱分布。
中期Ⅱ:染色体的着丝粒排列在赤道板上。
后期Ⅱ: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分别移向细胞两极。
末期Ⅱ:每个次级精母细胞再一分为二,形成四个精细胞,精细胞经过变形成为精子。
卵细胞的形成过程(场所:卵巢)
与精子形成过程基本相同,但有以下区别:
初级卵母细胞经过减数第一次分裂,形成一个大的次级卵母细胞和一个小的第一极体。
次级卵母细胞经过减数第二次分裂,形成一个卵细胞和一个第二极体,第一极体也分裂为两个第二极体。最终一个卵原细胞只形成一个卵细胞和三个极体(极体退化消失)。
受精作用
概念:精子和卵细胞相互识别、融合成为受精卵的过程。
过程:精子的头部进入卵细胞,尾部留在外面,卵细胞的细胞膜发生生理反应阻止
- 上一篇:不爱红装爱武装前一句是什么意思
- 下一篇:十六两多一点(打一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