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中国每章内容概括
《乡土中国》是费孝通著述的一部研究中国农村的社会学著作,全书由14篇文章组成。以下是各章内容概括:
1. 《乡土本色》
这是全书的总论,开篇点明中国社会的基层是乡土性的。乡下人离不了泥土,靠种地谋生,形成了聚居的村落,人口不流动,社区间孤立隔膜。这种乡土社会的生活方式造就了人们熟悉的社会关系,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基于彼此的熟悉,礼俗社会特征明显,与现代都市的法理社会形成鲜明对比。
2. 《文字下乡》
探讨文字在乡土社会中的地位。乡土社会里人们面对面交流频繁,声音、表情、动作等辅助语言足以传情达意,文字作为一种间接的交流工具并非必需。而且乡土社会中人们生活空间相对固定、世代经验传承稳定,口头语言完全能够满足日常沟通和文化传递的需求,所以文字下乡面临诸多困难。
3. 《再论文字下乡》
从时间格局角度进一步阐述文字在乡土社会不发达的原因。乡土社会是一个生活节奏缓慢、历史传承性强的社会,人们的记忆和经验通过口口相传就能有效延续。相比之下,文字是为了克服时间和空间上的阻碍而产生的,但在乡土社会中,这种阻碍并不显著,因此文字的重要性也就大打折扣。
4. 《差序格局》
此章提出了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基本特性——差序格局。与西方社会团体格局不同,差序格局是以“己”为中心,像水的波纹一样,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在这种格局下,社会关系是私人关系的累积,每个人都以自己为中心构建关系网络,亲疏远近根据与自己的距离而定,道德标准也因对象和情境而异。
5. 《系维着私人的道德》
基于差序格局,论述中国传统社会的道德体系特点。在差序格局下,没有一个超乎私人关系的道德观念,道德依附于私人关系网络。不同的社会关系对应不同的道德准则,如对亲属的“孝悌”、对朋友的“忠信”等,缺乏统一的、普遍适用的道德规范。而西方团体格局下的道德观念建立在团体和个人的关系之上,有明确的权利和义务界限。
6. 《家族》
剖析中国乡土社会中家族的结构和功能。中国乡土社会的基本社群是“小家族”,它区别于西方家庭以生育功能为主,具有生育、政治、经济、宗教等复杂功能。家族是一个绵续性的事业社群,为了维持其稳定性和延续性,家族中的主轴是父子、婆媳等纵向关系,夫妻关系则被相对弱化。
7. 《男女有别》
阐述乡土社会中男女关系的特点及背后的文化逻辑。乡土社会追求稳定的社会秩序,为避免因男女之间情感激动可能带来的破坏,采取“男女有别”的原则。这一原则强调男女之间的隔离,限制情感交流,注重在行为上按照社会规范行事,从而把两性关系纳入到一种安稳的秩序之中,与现代社会追求的男女平等、情感自由的恋爱观有所不同。
8. 《礼治秩序》
探讨乡土社会的治理方式——礼治。礼治不同于法治,法治依靠外在的权力和法律条文来维持秩序,而礼治是依靠传统的力量,通过人们内心的敬畏和自觉遵守来实现社会秩序。在乡土社会中,传统经验经过长期积累和传承,成为人们行为的准则,人们从小就接受礼的熏陶,主动服膺于礼,从而形成稳定的社会秩序。
9. 《无讼》
进一步说明礼治秩序在司法层面的体现。在乡土社会,人们更倾向于通过调解而非诉讼来解决纠纷。因为诉讼意味着破坏原有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和谐,不符合乡土社会以和为贵、重人情的传统观念。乡村中有威望的长老依据礼俗进行调解,目的是恢复原有的和谐关系,而不是分清是非曲直,这与现代法治社会重视法律程序和权利界定的诉讼模式截然不同。
10. 《无为政治》
分析乡土社会中权力的性质。指出权力分为两种,一种是横暴权力,基于暴力和强制,用于获取经济利益;另一种是同意权力,基于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