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美可口萨其马 萨其马名字的由来
萨其马原本是满族祭祀的祭品,《燕京岁时记》中记载:“萨其马乃满洲饽饽,以冰糖、奶油和白面为之,形如糯米,用不灰木烘炉烤熟,遂成方块,甜腻可食。”随着清朝的建立,萨其马也跟着入关,由北向南,传遍全国,成为了一种民间流行食品。下面跟随360常识网了解一下吧!
关于萨其马名字的由来,有多种传说,其中有两个版本比较典型。“版本一”充满了民族情绪。相传清代广州某将军姓萨,他特别喜欢骑马打猎。每次打猎归来都要吃点心,而且要求不能重样。一次,背负沉重创新压力的厨子,不小心将蘸了鸡蛋清的点心炸碎了。可是此时,将军已经在催着上点心,他只好端了上去。原以为会被责罚,不料将军吃了赞不绝口,还问这种点心叫什么名字?厨子随口说“杀骑马”,后来这道点心的名字被写成文字,便成了“萨其马”。
这个传说版本很有中国特色,其中“歪打正着”的情节反映出一种投机心理,为市井小民喜闻乐见;而身受满清压迫,无力抵抗,内心依然憧憬着“杀骑马”,这体现出了当时民间的仇恨情绪;满清将军被诅咒还不知道,欣然接受并且还去传播“杀骑马”。这段情节反映出小民身上阿Q式的报复心理……
版本二,其实萨其马的来历很简单,它是满语的音译,乾隆年间《御制增订清文鉴》中说得很明白。在满文中,萨其马是由胡麻及砂糖制成的一种小吃。由于在汉文中要找个词来翻译很困难,于是直接音译为“沙其马”……后来渐渐约定俗成,写成了“萨其马”。
虽然哪种版本是正确的,一目了然,不过口头传播中,相信“杀骑马”会更有生命力,因为它的“文化元素”更丰富。美食好吃,而研究美食中的文化元素,常常会很有趣。
萨其马以其松软香甜、入口即化的优点,赢得人们的喜爱。满族入关后,萨其马在北京开始流行,现在,萨其马作为满族饽饽的美味,已经从北方传遍了全中国。但它所含热量较高(脂肪含量约54%或一件约200卡路里)。纵然萨其马味美可口,但仍应为健康着想而尽量少吃。
家庭自制沙琪玛
需食材:
面粉250克、3个鸡蛋(约重155克)、泡打粉1.2克、蜂蜜75克 、白糖175克、清水60克、食用油、黑芝麻(熟)、玉米淀粉
制作步骤:
第一步:大碗里加入250克面粉,打入3个鸡蛋,把鸡蛋搅散,然后用鸡蛋和面。和成絮状后,加入1.2克泡打粉,下手充分揉匀后,盖上保鲜膜松弛10分钟;松弛好后,取出面团,继续揉匀揉光滑,揉好后,盖上保鲜膜再次松弛10分钟。
第二步:把松弛好的面团揉圆按扁,用玉米淀粉做面扑,把揉好的面团擀大擀薄,然后再卷起来擀,就像擀面条一样多擀几次,擀成厚薄均匀的大面片。
第三步:借助擀面杖,把擀好的大面片折好,然后切成细条,并抖散。
第四步:锅里加油烧热,烧至筷子伸进去有密集的小泡泡。然后抓一小把面条放入锅中,面条很快就会蓬松浮起,稍加翻动,让面条受热均匀,几十秒就可以捞出来控油备用。
第五步:熬糖浆。准备蜂蜜75克 、白糖175克、清水60克,把清水和白糖放入锅中,小火慢熬,熬至冒大泡,再把蜂蜜加进来。继续小火熬至泡泡变得浓稠(此时用筷子沾上糖浆、冷却一秒能出现拉丝状),关火。
第六步:往锅中倒入炸好的面条,快速拌匀。然后在烤盘中放入适量熟的黑芝麻(也可以根据个人喜欢加点干果或者青红丝),再把面条倒进来铺好并压紧实,自然放凉后脱模。最后根据自己喜欢,切成大小合适的块状即可开吃。
制作关键点:
1.锅里加入食用油,把一小段面条丢进锅里,面条能够快速浮起,就说明油温合适
这次制作的沙琪玛是特别成功的,吃起来甜而不腻,松软又有嚼劲,在市场上很难买到这样的口味。喜欢吃沙琪玛的朋友们可以尝试着自己做,可能你会觉得制作步骤多,但当你吃到的时候,顿时就会觉得所有的辛苦都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