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鲁迅的名人故事
以下为你讲述几则鲁迅的名人故事: 刻“早”字 鲁迅小时候在绍兴 三味书屋读书。
有一次,因为家中有事耽搁,他上学迟到了,受到了先生的严厉批评。
鲁迅没有为自己辩解,而是默默回到座位上,在课桌上刻了一个“早”字。
此后,他时刻提醒自己,再也没有迟到过。
这个“早”字不仅刻在了桌上,更刻在了鲁迅心里,成为他一生珍惜时间、勤奋努力的写照。
从那以后,无论面对多少困难和挑战,鲁迅都能严格要求自己,争分夺秒地学习和工作。
弃医从文 鲁迅早年赴日本仙台学医,原本立志要用医术救治像父亲那样被庸医所害的病人,改善国人的健康状况。
在仙台学医期间,有一次观看日俄战争的幻灯片,画面中中国人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军逮捕砍头,而围观的中国人却一脸麻木。
这一幕深深刺痛了鲁迅,他意识到,精神上的麻木比身体上的疾病更加可怕。
即便拥有健全的体魄,但如果思想不觉悟,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材料和冷漠的旁观者。
于是,鲁迅毅然决定弃医从文,要用笔作为武器,唤醒沉睡的民众,改变他们的精神面貌,从此走上了文学救国的道路。
以笔为剑 鲁迅生活在社会动荡、黑暗的时期,面对反动势力的压迫和封建礼教的束缚,他毫不畏惧,以笔为剑,写下了大量犀利深刻的文章。
他的作品如《狂人日记》,通过狂人的视角,揭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孔乙己》描绘了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知识分子形象;《阿Q正传》塑造了阿Q这一典型的国民形象,批判了国民的劣根性。
这些作品犹如投枪匕首,直击敌人要害,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激励无数青年投身到追求自由、民主的斗争中。
关心青年 鲁迅非常关心青年的成长和发展,把培养青年一代视为自己的责任。
许多青年作家向他请教写作问题,他总是耐心解答,给予指导和鼓励。
比如,萧红的小说《生死场》初稿完成后,鲁迅仔细阅读并给予高度评价,还亲自为其作序,帮助萧红在文坛崭露头角。
他还经常资助经济困难的青年学生,为他们提供书籍、文具等物资支持。
在鲁迅的关怀和帮助下,一大批青年作家茁壮成长,成为中国文化事业的新生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