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概论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 2 分,共 20 分) 文学“四要素”理论,是由( )提出的。
A. 艾布拉姆斯 B. 亚里士多德 C. 康德 D. 黑格尔 答案:A 强调文学是作家情感的自然流露,这体现了文学观念中的( ) A. 模仿说 B. 表现说 C. 实用说 D. 客观说 答案:B 文本时间长度小于故事时间长度的叙述是( ) A. 概略 B. 场景 C. 减缓 D. 省略 答案:D 下列属于抒情话语的修辞方式的是( ) A. 夸张 B. 比喻 C. 借代 D. 以上都是 答案:D 典型的艺术魅力,主要来自( ) A. 真实性 B. 新颖性 C. 蕴藉性 D. 以上都是 答案:D 文学风格的灵魂是( ) A. 文采 B. 情调 C. 韵味 D. 独创性 答案:D 最早明确提出“意境”这一概念的是( ) A. 王昌龄 B. 王国维 C. 司空图 D. 刘勰 答案:A 文学消费与文学接受的区别在于,文学消费具有( ) A. 精神享受性 B. 意识形态性 C. 商品属性 D. 审美属性 答案:C 以暗示方式披露隐含的哲理的文本是( ) A. 象征型文本 B. 表现型文本 C. 再现型文本 D. 创意型文本 答案:A 文学批评的思想标准的基本内涵是( ) A. 真实性 B. 倾向性 C. 情感性 D. 以上都是 答案:D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 3 分,共 15 分) 文学活动的构成要素包括( ) A. 世界 B. 作者 C. 作品 D. 读者 答案:ABCD 下列属于文学语言组织的基本层面的有( ) A. 语音层面 B. 文法层面 C. 辞格层面 D. 语境层面 答案:ABC 叙事的构成包括( ) A. 叙述内容 B. 叙述话语 C. 叙述动作 D. 叙述视角 答案:ABC 文学风格的特征包括( ) A. 独特性 B. 稳定性 C. 多样性 D. 相对性 答案:ABC 文学接受的高潮阶段会达到( ) A. 共鸣 B. 净化 C. 领悟 D. 延留 答案:ABCD 三、名词解释(每题 5 分,共 20 分) 文学形象 文学形象是指文本中呈现的、具体的、感性的、具有艺术概括性的、体现着作家审美理想的、能唤起人的美感的人生图画。
它是文学作品的核心要素之一,包括人物形象、景物形象等多种形态,具有具体可感性、艺术概括性、审美理想性等特点,能够带给读者丰富的审美体验。
抒情 抒情是一种特殊的文学表现方式,它通过话语组织来传达情感体验。
抒情偏于表现作者自己的主观世界,借助各种抒情话语形式,如意象、隐喻、象征等,将内心的情感加以抒发和表达,使读者能够感受到作者的情感波澜,引发情感共鸣。
抒情可以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基本方式。
文学流派 文学流派是指在一定历史时期内,一批思想倾向、文学观念、创作方法、审美趣味等相近或相似的作家自觉或不自觉地形成的文学群体。
他们往往有相似的文学主张和创作风格,在文学史上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例如西方的浪漫主义文学流派、现实主义文学流派,中国古代的山水田园诗派、边塞诗派等。
文学传播 文学传播是指文学作品从作者向读者传递的过程。
它涉及到各种传播媒介和渠道,如口头传播、书籍出版、电子媒体等。
文学传播对于文学作品的流通、接受和影响范围起着关键作用,不同的传播方式会影响文学作品的传播速度、受众群体和传播效果。
四、简答题(每题 10 分,共 25 分) 简述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
答:文学与社会生活紧密相连,相互影响。
一方面,社会生活是文学的源泉。
文学作品中的素材、主题、人物形象等都来源于社会生活。
作家通过观察、体验社会生活,积累创作素材,进而创作出反映社会现实、表达社会情感的作品。
例如,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 19 世纪法国社会的全貌,包括贵族的没落、资产阶级的崛起等社会现象。
另一方面,文学对社会生活具有反作用。
优秀的文学作品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和影响力,能够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审美情趣。
它可以揭示社会问题,引起人们对社会现象的关注和思考,推动社会变革;还可以提供审美享受,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提升人们的精神境界。
例如,鲁迅的作品以犀利的笔触批判了旧中国的社会弊病,唤起了民众的觉醒意识。
简述文学语言组织的特性。
答:文学语言组织具有以下特性: 一是符号性与表现性。
文学语言组织是由语言符号构成的,但它不仅仅是简单的符号组合,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符号来表现情感、思想和意义。
二是蕴藉性与开放性。
蕴藉性指文学语言组织蕴含着丰富的意义和情感,具有多层含义可供读者挖掘和品味。
开放性则意味着文学语言组织的意义不是固定不变的,不同的读者在不同的情境下可能会有不同的理解和阐释。
三是整体性与有机性。
文学语言组织是一个整体,各个部分之间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形成一个有机的统一体。
每一个词语、句子都在整体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共同服务于作品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简述典型人物与典型环境的关系。
答:典型人物与典型环境相互依存、相互作用。
首先,典型环境是典型人物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典型人物的性格、行为和命运都是在特定的典型环境中形成的。
典型环境不仅为典型人物提供了活动的空间,而且规定了人物性格发展的方向。
例如,《骆驼祥子》中的祥子,他原本是一个勤劳、善良、有梦想的农村青年,来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北京这个典型环境后,在黑暗的社会现实和残酷的生活压迫下,逐渐堕落成一个自私、懒惰、狡猾的行尸走肉。
其次,典型人物对典型环境具有反作用。
典型人物并不是消极被动地适应环境,而是以自己的行动影响和改造着环境。
典型人物的性格和行为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典型环境的本质和矛盾,推动环境的变化和发展。
例如,阿Q 的“精神胜利法”不仅是他个人的性格特征,也深刻地反映了当时辛亥革命前后中国农村的落后、愚昧以及农民的悲惨处境,同时也促使人们对这种病态的社会环境进行反思。
简述文学接受的过程。
答:文学接受一般经历以下过程: 一是期待视野的形成。
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之前,由于个人的生活经验、文化素养、审美趣味等因素的影响,会形成对作品的一种预先的心理期待,即期待视野。
它包括文体期待、形象期待和意蕴期待等方面。
二是文本的阅读。
读者开始阅读文学文本,通过感知文本的语言符号,逐步理解文本的意义。
在这个过程中,读者会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和想象力,对文本进行解读。
三是接受的高潮。
当读者深入阅读文本后,可能会进入接受的高潮阶段,包括共鸣、净化和领悟。
共鸣是指读者与作品中的人物、情感或思想产生强烈的感应和认同;净化是指读者在阅读中情感得到陶冶和升华,精神得到洗礼;领悟则是读者对作品深层意蕴的洞察和把握。
四是延留。
阅读结束后,作品的某些内容、情感或思想会在读者的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持续影响读者的思维和情感,这就是延留。
延留的程度和方式因人而异,取决于作品的质量和读者的个人体验。
五、论述题(共 20 分) 结合具体作品,论述文学风格的内涵与特征。
答:文学风格是指作家的创作个性在文学作品的有机整体和言语结构中所显示出来的、能引起读者持久的审美享受的艺术独创性。
以鲁迅的作品为例,来阐述文学风格的内涵与特征: 独特性:鲁迅的文学风格具有鲜明的独特性。
他的作品语言犀利、冷峻,常常以简洁而有力的文字直击社会现实和人性的弱点。
如在《狂人日记》中,“吃人”这一震撼人心的呐喊,以独特的表达方式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本质,这种独特的表述方式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是鲁迅所独有的,区别于其他作家的风格。
稳定性:鲁迅在其创作生涯中,始终保持着相对稳定的风格特点。
从早期的《呐喊》《彷徨》到后期的杂文创作,虽然题材和体裁有所变化,但贯穿其中的批判精神、犀利文风以及对国民性的深刻剖析等风格要素始终如一。
他一直致力于用文字唤醒沉睡的民众,这种稳定性使得他的作品具有鲜明的辨识度。
多样性:尽管鲁迅的风格具有主导性的特征,但也并非单一不变。
在小说创作中,《祝福》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和悲剧性的情节展现了封建社会对女性的压迫,风格沉郁悲凉;而《故事新编》则以独特的手法改编神话传说,融入现代意识,呈现出幽默诙谐又不失深刻的风格。
此外,他的杂文风格更是丰富多样,有的尖锐泼辣,有的隐晦曲折,展现了文学风格的多样性。
总之,文学风格是作家创作个性的外在体现,它包含着独特性、稳定性和多样性等特征,这些特征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文学风格的丰富内涵。
通过对鲁迅作品的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刻地理解文学风格在具体作品中的呈现和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