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历史典故
以下为你介绍一些中国经典的历史典故: 先秦时期 完璧归赵:战国时期,秦国欲夺取赵国和氏璧,诈称愿以十五座城池交换。
蔺相如奉命带和氏璧出使秦国,面对秦王的无理,他凭借智慧和勇气,据理力争,最终将和氏璧完好无损带回赵国。
这一典故体现了蔺相如的勇敢和智谋。
卧薪尝胆:春秋末年,越国被吴国打败,越王勾践立志报仇。
为了激励自己不忘耻辱,他夜里睡在柴草上,吃饭、睡觉前都要尝一尝苦胆。
经过长期准备,勾践终于打败吴国,成为春秋一霸。
此典故展现了勾践忍辱负重、奋发图强的精神 。
纸上谈兵: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头头是道,连父亲也难不倒他。
后来他接替廉颇成为赵军主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作战,不知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
这个典故告诫人们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秦汉时期 指鹿为马:秦二世时,赵高试图谋朝篡位,为了试验朝廷中哪些大臣愿意顺从他,特地呈上一只鹿给秦二世,并说这是马。
秦二世不信,问在场大臣,不少大臣畏惧赵高权势,纷纷附和说是马。
此典故揭露了权臣颠倒黑白、专权跋扈的行径。
背水一战:楚汉相争时期,韩信率领军在井陉口与赵军对峙。
赵军追杀汉军至河边,原以为胜利在望,不料汉军见后退无路,反而个个以一当十,奋勇拼杀,将赵军打得大败。
“背水一战”后来比喻处于绝境之中,为求生路而决一死战。
凿壁偷光:西汉匡衡幼时勤奋好学,但家中贫穷晚上无钱点灯。
他见隔壁人家点着蜡烛,就在墙壁上悄悄地凿了一个小孔,借着微弱的烛光读书。
经过刻苦努力,匡衡最终成为一代经学大师。
这一典故赞扬了匡衡勤奋好学的精神。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三顾茅庐:东汉末年,刘备为求贤才辅佐自己成就大业,三次亲自到隆中拜访诸葛亮。
前两次诸葛亮不在家,直到第三次才见到。
诸葛亮被刘备的诚意打动,出山辅佐刘备。
这个典故体现了刘备求贤若渴的态度和礼贤下士的精神。
草船借箭:赤壁之战前夕,周瑜要求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出十万支箭,企图以此陷害他。
诸葛亮算定三天后有大雾,于是利用大雾天气,用草船向曹操“借”得十万余支箭。
这一典故充分展示了诸葛亮的足智多谋。
闻鸡起舞:东晋时期,祖逖和刘琨为了报效国家,他们在半夜一听到鸡鸣,就披衣起床,拔剑练武。
后来两人都成为有名的将领。
该典故用来形容人有志向且勤奋努力。
唐宋时期 玄武门之变:唐高祖武德九年六月初四,秦王李世民在唐王朝的首都长安城(今陕西省西安)太极宫的北宫门至玄武门附近发动的一次政变。
李世民杀死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逼唐高祖李渊立己为太子,不久后李渊退位,李世民即位,是为唐太宗。
杯酒释兵权:北宋初期,宋太祖赵匡胤为加强中央集权,避免下属将领也被迫“黄袍加身”,起兵篡夺新生政权,通过酒宴威逼利诱高阶军官交出兵权。
这一举措成功地巩固了宋朝统治,加强了皇权。
铁杵成针:相传李白小时候不爱学习,很贪玩。
有一天他碰到一位老奶奶在溪边磨一根很粗的铁棒,李白好奇询问,老奶奶告诉他只要有毅力,铁杵也能磨成针。
李白深受启发,从此刻苦学习。
这个故事教育人们只要有决心,肯下功夫,多么难的事也能做成功。
- 上一篇:宿舍趣事作文范文
- 下一篇:国庆节有趣的一件事作文范文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