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理哲理故事
以下为你分享几则禅理哲理故事: 放下即自在 一位禅学大师有一个老是爱抱怨的弟子。
一天,大师派这个弟子去集市买一袋盐。
弟子回来后,大师吩咐他把盐倒进一杯水里,然后喝一口。
“味道如何?”大师问道。
“咸得发苦。
”弟子皱着眉头答道。
随后,大师又带着弟子来到湖边,吩咐他把剩下的盐撒进湖里,然后说道:“再尝尝湖水。
”弟子弯腰捧起湖水尝了尝。
大师问道:“什么味道?”“纯净甜美。
”弟子答道。
“尝到咸味了吗?”大师又问。
“没有。
”弟子答道。
大师点了点头,微笑着对弟子说道:“人生的痛苦如同这些盐,有一定数量,既不会多也不会少。
我们承受痛苦的容积的大小决定痛苦的程度。
所以当你感到痛苦的时候,就把承受的容积放大些,不是一杯水,而是一个湖。
” 磨镜台 神秀大师曾在湖北当阳山玉泉寺弘法,有一天,来了一个行者,每天在寺院里舂米,一干就是八个月。
这行者便是慧能。
当时神秀大师为众僧讲法,座下弟子众多。
神秀深知传承佛法衣钵责任重大,想考验一下众弟子的悟性。
于是在一天夜里,他在佛堂前的廊壁上题了一偈:“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
” 第二天,众僧看到此偈,都赞叹不已。
慧能听到后,觉得此偈尚未彻悟,于是请人代笔,也在廊壁上题了一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
” 众人见此偈,无不惊叹。
五祖弘忍大师得知后,暗中认可慧能的悟性,半夜将慧能唤至方丈室,为他讲解《金刚经》,并传给他衣钵,指定他为禅宗第六代祖师。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修行并非只在形式上用功,更重要的是内心的领悟。
真正的智慧,是看透事物的本质,不被表象所迷惑。
茶杯与茶壶 一个满怀失望的年轻人千里迢迢来到法门寺,对住持释圆和尚说:“我一心一意要学丹青,但至今没有找到一个能令我满意的老师,许多人都是徒有虚名,有的画技还不如我。
” 释圆听了,淡淡一笑说:“老僧虽然不懂丹青,但也颇爱收集一些名家精品。
既然施主画技不比那些名家逊色,就烦请施主为老僧留下一幅墨宝吧。
”年轻人精神一振,问:“画什么呢?”释圆说:“老僧最大的嗜好就是品茗,尤其喜欢那些造型典雅古朴的茶具。
施主可否为我画一个茶杯和一个茶壶?”年轻人听了,信心十足地说:“这还不容易?” 于是铺开宣纸,寥寥数笔,信手画出一个倾斜的水壶和一个造型典雅的茶杯。
那水壶的壶嘴正徐徐流出一道茶水来,注入那茶杯中。
年轻人问:“这幅画您满意吗?” 释圆微微一笑,摇了摇头,说:“你画得不错,但还是有失偏颇,将茶壶和茶杯的位置放错了,应该是茶杯在上,茶壶在下呀。
”年轻人听了,笑道:“大师为何如此糊涂,哪有茶杯往茶壶里注水的?” 释圆听了,说:“原来你懂得这个道理啊!你渴望自己的杯子里能注入那些丹青高手的香茗,但你总是将自己的杯子放得比那些茶壶还要高,香茗怎么能注入你的杯子呢?涧谷把自己放低,才能得到一股流水;人只有把自己放低,才能吸纳别人的智慧和经验。
”年轻人思忖良久,终于恍然大悟。
- 上一篇:劳动的作文经典
- 下一篇:初中写事的作文优秀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