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端午节包粽子的作文
端午粽香情 “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端午节。
在这个充满民俗风情的节日里,包粽子无疑是最具代表性的活动,它不仅是一种美食制作,更是传承千年的文化符号,承载着浓浓的亲情与美好的回忆。
今年的端午节前夕,家里就开始弥漫着过节的气氛。
妈妈早早地准备好了包粽子所需的材料:翠绿的粽叶在水中浸泡着,散发着清新的香气;雪白的糯米颗粒饱满,在盆中堆成一座小山;还有那肥瘦相间的五花肉,用酱油、料酒等调料腌制得色泽诱人,每一块都散发着浓郁的酱香。
看到这些食材,我满心欢喜,迫不及待地想要加入包粽子的队伍。
妈妈先给我示范。
她熟练地拿起一片粽叶,轻轻一弯,粽叶就变成了一个小巧的漏斗形状。
接着,她用勺子舀了一些糯米放入粽叶“漏斗”中,再夹上一块五花肉,又铺上一层糯米,将馅料紧紧包裹起来。
最后,妈妈拿起一根细细的粽绳,迅速地在粽子上绕了几圈,打了个漂亮的结,一个棱角分明的粽子就诞生了。
看着妈妈行云流水般的动作,我心想:这也不难嘛! 于是,我信心满满地拿起一片粽叶,学着妈妈的样子把粽叶卷成漏斗状。
可是,粽叶在我手中却不听话,怎么也卷不好,好不容易卷出一个“漏斗”,底部还漏了个洞。
妈妈在一旁笑着说:“粽叶要稍微倾斜一点,卷的时候要用力捏住,不能留缝隙。
”我按照妈妈的指导重新调整,终于把粽叶卷好了。
我往“漏斗”里放糯米,可糯米像是调皮的孩子,不停地往外跑。
我手忙脚乱地把糯米塞进去,又放上一块五花肉,再盖上一层糯米。
正当我为成功包入馅料而得意时,却发现怎么也无法把粽叶包起来,馅料眼看就要散出来了。
我急得额头直冒汗,妈妈赶紧过来帮忙,她一边耐心地教我如何折叠粽叶,一边帮我把松散的馅料整理好。
在妈妈的帮助下,我终于勉强包好了第一个粽子。
虽然它的模样歪歪扭扭,和妈妈包的漂亮粽子相比相差甚远,但我心里却充满了成就感。
在我和妈妈包粽子的过程中,爸爸也没闲着。
他在一旁给我们讲起了端午节的由来。
原来,端午节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屈原投江后,百姓们为了不让江中的鱼虾啃食他的身体,就纷纷划船去打捞,并将粽子投入江中喂鱼虾。
后来,这个习俗就流传了下来,演变成了如今的端午节。
听着爸爸的讲述,我仿佛穿越时空,看到了当年百姓们焦急打捞屈原的场景,心中对屈原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经过我们一家人的努力,满满一盆各式各样的粽子呈现在眼前。
有我包的奇形怪状的“创意粽”,也有妈妈包的标准四角粽,还有爸爸别出心裁包的“三角粽”。
妈妈把粽子放进锅里,加水煮熟。
不一会儿,厨房里就弥漫着粽子的香气。
那香气混合着粽叶的清新、糯米的香甜和五花肉的醇厚,让人垂涎欲滴。
粽子煮好后,我们一家人围坐在餐桌旁,品尝着自己亲手包的粽子。
咬一口,软糯的糯米、香浓的五花肉和清香的粽叶味道在口中交融,让人回味无穷。
此时,阳光透过窗户洒在我们身上,一家人欢声笑语,其乐融融。
这个端午节,通过包粽子,我不仅学会了一项传统技艺,更深刻地感受到了端午节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浓浓的家庭亲情。
那一个个包裹着爱与温暖的粽子,如同纽带一般,将我们一家人紧紧相连,也让我明白了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传承的意义。
- 上一篇:国庆节小学生优秀作文
- 下一篇:中秋圆月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