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基础-记叙文的六要素
记叙文的六要素分别是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这六个要素在叙事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它们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一个完整、清晰的故事。
时间:指事件发生的具体时刻或时间段,它可以帮助读者了解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和时代背景,增强故事的真实感和逻辑性。
时间可以明确到具体的年月日时分,也可以是比较模糊的概念,如“清晨”“傍晚”“去年夏天”“很久以前”等。
比如在《故乡》中,鲁迅写道“我冒了严寒,回到相隔二千余里,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去”,“二十余年”就点明了作者与故乡阔别的时长,为后文故乡的变化以及人物情感的抒发埋下伏笔。
地点:即事件发生的具体场所,它为故事提供了空间背景,有助于营造氛围、推动情节发展,并反映人物的性格和命运。
地点可以是实际存在的地方,如城市、乡村、学校、医院等,也可以是虚构的场景。
例如《藤野先生》中,作者详细描述了在日本仙台医学专门学校的学习生活,“仙台”这一地点不仅是故事发生的具体空间,而且日本当时的社会环境、学校的教学氛围等都对作者的思想转变产生了重要影响。
人物:是记叙文中参与事件的角色,包括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
人物是故事的核心,他们的性格、行为、语言和心理活动推动着情节的发展,同时也体现了文章的主题。
作者通常通过对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的描写来塑造生动鲜活的人物形象。
例如《孔乙己》中的孔乙己,鲁迅通过对他的外貌(“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语言(“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 )、动作(“排出九文大钱”)等描写,生动地刻画了一个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落魄知识分子形象。
事情的起因:是引发事件发生的缘由,回答“为什么会发生这件事”。
起因往往是故事的开端,它为后续情节的展开奠定基础,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例如《曹刿论战》中,“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齐国攻打鲁国这一事件就是整个故事的起因,由此引出了曹刿主动求见鲁庄公并参与战争指挥的一系列情节。
事情的经过:是事件发展的具体过程,包括人物的行动、矛盾冲突的展开和解决等,它是记叙文的主体部分,回答“事情是怎样发展的”。
经过通常包含多个情节片段,有起有伏,充满变化,是展现人物性格、深化主题的关键环节。
例如《智取生辰纲》中,详细描写了晁盖、吴用等人如何设计在黄泥冈劫取杨志押送的生辰纲,从双方的斗智斗勇到最终生辰纲被劫走的过程,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
事情的结果:指事件发展的最终状态,回答“事情最后怎么样了”。
结果是对整个事件的总结,它可以是圆满的、悲惨的、出人意料的等等,不同的结果会给读者带来不同的感受和思考,同时也进一步强化了文章的主题。
例如《范进中举》中,范进最终中举,却因喜极而疯,这一结果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以及世态炎凉的社会现实 。
在写作记叙文时,六要素不一定都要在文章开头全部交代清楚,可以根据表达需要,在合适的位置逐步呈现,但要确保要素完整、清晰,这样才能让读者全面理解故事内容。
- 上一篇:有关心理的作文
- 下一篇:长大后的我作文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