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美术教案(范文3篇)
七年级美术教案《手绘线条图像——物象的多视角表达》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物象多视角表达的概念,掌握至少三种不同视角描绘物象的方法,并能用手绘线条准确表现。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实践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空间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对手绘线条的运用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物象多视角的美,激发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勇于创新和探索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物象多视角表达的方式,如平视、仰视、俯视等,掌握不同视角下物象的基本特征及手绘线条的表现方法。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突破常规视角,从独特的角度观察物象,并运用手绘线条生动、准确地表现出物象在不同视角下的形态变化。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演示法、讨论法、实践法 四、教学过程 导入(5分钟) 展示一组同一物体(如教室)在不同视角下拍摄的照片,包括平视、仰视、俯视等视角。
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照片有什么不同?给你带来怎样不同的视觉感受? 引出课题“手绘线条图像——物象的多视角表达”。
新授(15分钟) 讲解概念:通过图片和简单的文字说明,向学生解释物象多视角表达的含义,即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和描绘同一个物体,以展现其丰富的形态和空间关系。
分析视角特点:分别展示平视、仰视、俯视视角下常见物象(如建筑物、人物等)的图片,引导学生分析不同视角下物象的形状、比例、线条等方面的变化特点。
例如,平视时物象的各部分比例相对正常;仰视时物体的底部变大,顶部变小,线条向上汇聚;俯视时物体的顶部全貌可见,线条向下汇聚。
教师示范:选择一个简单的物体(如正方体盒子),在黑板上分别从平视、仰视、俯视三个角度进行手绘示范。
边画边讲解绘制要点,如线条的运用、比例的把握、透视关系的处理等。
课堂练习(20分钟) 布置作业任务:让学生选择一个自己熟悉的物体,如文具、玩具等,从至少三个不同的视角进行手绘表现。
要求运用流畅、清晰的线条,尽量准确地表现出物象在不同视角下的形态特征。
学生开始练习,教师巡视指导,及时发现学生在绘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给予帮助,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尝试不同的视角和表现手法。
作品展示与评价(10分钟) 组织学生将自己的作品展示在黑板或教室墙壁上。
先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介绍自己作品所选取的视角以及想要表达的效果,分享在创作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然后其他学生进行互评,从线条运用、视角选择、物象表现的准确性等方面进行评价,提出优点和建议。
最后教师进行总结评价,肯定学生的努力和创意,对优秀作品进行表扬,同时针对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再次强调和指导。
课堂小结(5分钟)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包括物象多视角表达的概念、不同视角的特点以及手绘线条的表现方法。
鼓励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用善于发现的眼睛去观察周围的事物,尝试从更多不同的视角去欣赏和表现它们,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和美术素养。
五、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物象的多视角表达有了较为深入的理解和认识,大部分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课堂实践,尝试从不同视角进行手绘创作。
但在教学过程中,仍有部分学生在把握物象的透视关系和线条运用方面存在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针对性的训练。
七年级美术教案《美丽的纹样》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生了解纹样的概念、分类及构成形式,掌握至少一种纹样的设计方法,并能运用所学设计出美观、新颖的纹样作品。
过程与方法:通过欣赏、分析、讨论和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创新思维和动手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对图案的感知和表现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纹样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和艺术魅力,激发学生对传统艺术文化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耐心和细心。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纹样的基本分类(如植物纹样、动物纹样、几何纹样等)及其构成形式(如单独纹样、连续纹样等),学会运用点、线、面等元素设计简单的纹样。
难点:如何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学生在设计纹样时能够突破传统,融入自己的独特创意,设计出具有个性和美感的作品。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欣赏法、讨论法、实践法 四、教学过程 导入(5分钟) 展示一组生活中带有各种纹样的物品图片,如陶瓷、纺织品、建筑装饰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找出其中的纹样元素。
提问学生:这些纹样漂亮吗?你在哪里还见过类似的纹样?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美丽的纹样”。
新授(15分钟) 讲解纹样的概念:通过简洁明了的语言向学生解释纹样的定义,即纹样是用于装饰器物表面的各种图案的统称。
纹样的分类:展示不同类型纹样的图片,详细介绍植物纹样(如牡丹纹、莲花纹等)、动物纹样(如龙凤纹、蝴蝶纹等)、几何纹样(如圆形、方形、三角形等组合而成的纹样)的特点和象征意义。
纹样的构成形式:利用课件或黑板演示,讲解单独纹样(独立存在、完整的纹样)和连续纹样(以一个单位纹样为基础,向上下或左右连续重复排列的纹样)的构成方式,并展示不同构成形式的实例。
纹样的设计元素与方法:讲解点、线、面是构成纹样的基本元素,以及如何运用对称、均衡、重复、渐变等方法进行纹样设计。
教师在黑板上进行简单的纹样设计示范,边画边讲解设计思路和步骤。
课堂练习(20分钟) 布置作业: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一种纹样类型,运用所学的构成形式和设计方法,设计一个单独纹样或一段连续纹样。
可以选择绘画工具(如彩笔、水彩等)或手工材料(如彩色卡纸、剪刀、胶水等)进行创作。
学生开始创作,教师巡回指导,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大胆创新,提醒学生注意纹样的构图、色彩搭配等方面的问题。
作品展示与评价(10分钟) 组织学生将自己的作品展示在教室的展示区。
采用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学生先介绍自己作品的设计思路、运用的纹样类型和构成形式等;然后其他同学从创意、构图、色彩等方面进行评价;最后教师进行总结评价,肯定学生的优点,指出存在的不足,并提出改进建议。
课堂小结(5分钟) 回顾本节课所学的纹样知识,包括概念、分类、构成形式和设计方法。
强调纹样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和艺术价值,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继续观察和发现更多美丽的纹样,并用所学知识进行创作和美化生活。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教学中,学生对纹样的学习表现出较高的兴趣,通过欣赏丰富的图片资料,对纹样的分类和构成形式有了较好的理解。
在实践环节,大部分学生能够积极动手创作,但部分学生在创意和设计技巧方面还有待提高,后续教学中应加强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和设计方法的指导。
七年级美术教案《用装饰色彩来表达》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生了解装饰色彩的概念、特点和表现方法,能够运用装饰色彩的原理进行简单的绘画创作,表达特定的情感或主题。
过程与方法:通过欣赏、比较、分析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色彩感知能力、审美鉴赏能力和创新表现能力,提高学生对色彩语言的运用水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装饰色彩在艺术作品和生活中的独特魅力,激发学生对色彩艺术的热爱,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装饰色彩的特点(如色彩的主观性、夸张性、象征性等)和表现手法(如色彩的对比与调和、色彩的平涂与渐变等),学会运用装饰色彩进行画面的色彩搭配。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摆脱自然色彩的束缚,根据自己的主观感受和创作意图,合理运用装饰色彩来表达情感、营造氛围,创作出富有个性和感染力的作品。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欣赏法、比较法、实践法 四、教学过程 导入(5分钟) 展示两组图片,一组是写实色彩的风景照片,另一组是运用装饰色彩表现的同一风景的绘画作品。
引导学生观察并对比两组图片,提问:这两组图片在色彩上有什么不同的感觉?哪一组更能吸引你?为什么? 通过学生的回答,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用装饰色彩来表达”。
新授(15分钟) 讲解装饰色彩的概念:结合导入环节的图片对比,向学生解释装饰色彩是一种不依赖于客观物象的真实色彩,而是根据创作者的主观意愿和审美需求,对色彩进行重新组合、搭配和创造的色彩表现形式。
分析装饰色彩的特点:展示多幅运用装饰色彩的艺术作品,从色彩的主观性(不受自然色彩限制,根据主观感受选择色彩)、夸张性(强化色彩的某些特征,使其更具表现力)、象征性(不同色彩代表不同情感和意义,如红色代表热情、蓝色代表冷静等)等方面进行分析讲解,引导学生感受装饰色彩的独特魅力。
装饰色彩的表现手法:讲解色彩的对比(如明度对比、纯度对比、冷暖对比等)与调和(如邻近色调和、同类色调和等)方法,以及色彩的平涂(均匀涂抹色彩)与渐变(色彩逐渐变化)表现技巧。
教师在黑板上进行简单的色彩对比和调和示范,让学生直观感受不同手法的效果。
课堂练习(20分钟) 布置作业任务:让学生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主题,如“我的梦想家园”“欢乐的节日”等,运用装饰色彩进行绘画创作。
要求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大胆运用所学的装饰色彩特点和表现手法,注意色彩的搭配和画面的整体效果。
学生开始创作,教师巡视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在色彩运用和画面构图等方面遇到的问题,鼓励学生尝试不同的色彩组合和表现方式,挖掘学生的创意和个性。
作品展示与评价(10分钟) 组织学生将自己的作品展示在黑板或教室墙壁上。
先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介绍自己作品的主题、运用的装饰色彩特点和表现手法,以及想要传达的情感或想法。
然后其他学生进行互评,从色彩运用是否大胆、独特,是否准确表达主题,画面效果是否和谐美观等方面进行评价,提出优点和建议。
最后教师进行总结评价,肯定学生的创意和努力,对优秀作品进行表扬,同时针对学生作品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集中讲解和指导。
课堂小结(5分钟) 回顾本节课所学的装饰色彩知识,包括概念、特点和表现手法。
鼓励学生在今后的生活和学习中,多关注身边的色彩,尝试运用装饰色彩去美化环境、表达情感,提高自己的审美素养和艺术表现力。
五、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装饰色彩有了初步的认识和理解,多数学生能够积极投入到创作实践中,尝试运用装饰色彩表达自己的想法。
但在教学过程中,部分学生在摆脱自然色彩的影响、运用色彩表达情感方面仍存在一定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和训练,进一步提高学生对装饰色彩的运用能力。
- 上一篇:挂职工作总结(范文3篇)
- 下一篇:《威尼斯商人》教案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