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的位置:首页 > 在线字典 > 新华字典 > 耳字的意思

耳的拼音: ěr  注音:ㄦˇ

部首:耳部   部外笔画: 0画   总笔画:6画  康熙字典:耳(6画)

简体部首:耳部   部外笔画:0画   总笔画:6画   造字法:象形 可拆字为“一(耳) 一”

繁体部首: 耳部   汉字是否常用:否  汉字五行:火   吉凶寓意:中   姓名学:高贵,温柔,自信之意   字体结构:单一

五笔:BGHG   仓颉:SJ   郑码:CE   中文电码:5101   区位码: 2290   四角号码: 10400

统一码:8033   笔顺编号: 122111   笔顺读写:横竖竖横横横   耳的笔顺 一丨丨一一一

耳字的笔顺分步演示(一笔一画写汉字)

基本字义

(耳)ěr ㄦˇ

    ěr(ㄦˇ)

    ⒈  听觉和平衡感觉的器官(通称“耳朵”):耳背(bèi)。耳垂。耳鬓厮磨()。耳穴。耳聪目明。耳濡目染。

    ⒉  像耳朵的东西:木耳。银耳。

    ⒊  像耳朵一样分列两旁的东西:耳房。鼎耳。

    ⒋  听说:耳闻。耳软。耳顺(指年至六十,听到别人的话,就能知道他的微妙的意思,后指人六十岁)。

    ⒌  文言助词,而已,罢了:想当然耳。

    ⒍  文言语气词(大致同“矣”):“且壮士不死则已,死即举大名耳”。

方言集汇

粤语:ji5
客家话:[海陆丰腔] ngi3 [宝安腔] ngi3 [台湾四县腔] ngi3 [东莞腔] ngi3 [沙头角腔] gni3 [客英字典] ngi3 [梅县腔] ngi3 [陆丰腔] gni3 [客语拼音字汇] ngi3

详细解释

ěr

〈名〉

(1)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耳朵形。汉字部首之一。本义:耳朵)

(2) 同本义 [ear]

耳,主听也。——《说文》

耳者,肾之候。——《白虎通·情性》

耳者,心之候。——《春秋·元命苞》

耳目者,心思之助也。——《鬼谷子·权篇》

坎为耳。——《易·说卦》

忠言逆耳利于行。——明· 刘基《苦斋记》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宋· 苏轼《石钟山记》

(3) 又如:耳目官(指耳、目两种器官);耳斡儿(亦作“耳挖子”。掏耳垢的小勺,另一头有尖头);耳朵垂子(借指耳窝);耳根厢(耳边);耳顺(六十岁)

(4) 听觉,听力 [sense of hearing]。如:耳识,耳性(记性);耳重(重听。耳朵听觉不灵敏);

(5) 耳状的东西 [an ear-like thing]。如:索耳;吊耳;木耳;银耳;虎耳草;耳杯(两侧有便于拿取的耳提的杯子)

(6) 谷物在雨淋后所生的芽 [sprout(of grain on the cereal)]

禾头生耳黍穗黑,农夫田父无消息。——杜甫《秋雨叹三首》

(7) 位置在两旁的如:耳门;耳房

词性变化

ěr

〈动〉

(1) 听到,听说 [hear;listen]。如:耳食之学(传闻中得到的浮浅知识);耳顽(听不进去);耳生(听来生疏);耳决(犹耳闻)

(2) 附耳而语 [whisper]。如:耳言(犹耳语);耳报(暗中报告,私下传言);耳提面命(当面讲,甚至揪着耳朵讲。比喻教导得殷勤恳切)

(3) 通“佴”。退后,居次 [withdraw]

人自为种而天下耳。——《庄子·天运》

ěr

<语气>

(1) 表示限制,相当于“而已”、“罢了” [that is all]

技止此耳。——唐· 柳宗元《三戒》

止增笑耳——《聊斋志异·狼三则》

子曰∶“二三子! 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论语·阳货》

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三十里耳。——《史记》

(2) 表示肯定或语句的停顿与结束,如同“矣”,相当于“了”、“啊”、“也”

田横,齐之壮士耳。——《资治通鉴》

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史记》

ěr

<连>

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而”

故化成俗定,则为人臣者,主耳忘身,国而忘家,公耳忘私。——贾谊《治安策》

常用词组

耳巴、耳报神、耳背、耳边风、耳鬓厮磨、耳不离腮、耳沉、耳垂、耳戳、耳聪、耳聪目明、耳朵、耳朵软、耳房、耳粪、耳根、耳垢、耳刮子,耳掴子、耳光、耳号、耳红面赤、耳环、耳机、耳记、耳际、耳科、耳廓、耳力、耳聋、耳门、耳鸣、耳膜、耳目、耳目一新、耳剽、耳热、耳濡目染、耳软、耳软心活、耳塞、耳塞、耳生、耳石、耳食、耳屎、耳饰、耳熟、耳熟能详、耳顺、耳套、耳提面命、耳听八方、耳挖、耳挖子、耳闻、耳闻不如目见、耳闻目睹、耳蜗、耳熏目染、耳炎、耳音、耳语、耳针、耳轴、耳坠子、耳子

ěr

〈动〉

(1) 听到,听说 [hear;listen]。如:耳食之学(传闻中得到的浮浅知识);耳顽(听不进去);耳生(听来生疏);耳决(犹耳闻)

(2) 附耳而语 [whisper]。如:耳言(犹耳语);耳报(暗中报告,私下传言);耳提面命(当面讲,甚至揪着耳朵讲。比喻教导得殷勤恳切)

(3) 通“佴”。退后,居次 [withdraw]

人自为种而天下耳。——《庄子·天运》

ěr

<语气>

(1) 表示限制,相当于“而已”、“罢了” [that is all]

技止此耳。——唐· 柳宗元《三戒》

止增笑耳——《聊斋志异·狼三则》

子曰∶“二三子! 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论语·阳货》

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三十里耳。——《史记》

(2) 表示肯定或语句的停顿与结束,如同“矣”,相当于“了”、“啊”、“也”

田横,齐之壮士耳。——《资治通鉴》

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史记》

ěr

<连>

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而”

故化成俗定,则为人臣者,主耳忘身,国而忘家,公耳忘私。——贾谊《治安策》

汉语大字典

[①][ěr][《廣韻》而止切,上止,日。]
(1)耳朵。人与哺乳动物的听觉和平衡器官。
(2)像两耳分列两旁之物。
(3)指位置在两旁者。
(4)指形状如耳的食物。
(5)谷物经雨所生的芽。
(6)听到;听说。
(7)附耳而语。
(8)连词。表示转折,相当于“而”。
(9)语气词。表示限止语气,与“而已”、“罷了”同义。
(10)语气词。表示肯定语气或语句的停顿与结束。
(11)姓。明洪熙中有耳元明。[②][réng][《集韻》如蒸切,平蒸,日。]见“耳2孫”。

康熙字典

【唐韻】而止切【集韻】【韻會】【正韻】忍止切,?音洱。【說文】主聽也。【易·說卦】坎爲耳。【管子·水地篇】腎發爲耳。【淮南子·精神訓】肝主耳。【白虎通】耳者,腎之?也。 
又俗以塗巷語爲信曰耳食。【史記·六國表】此與以耳食何異。【註】耳食,不能知味也。 
又凡物象耳形者,皆曰耳。【史記·封禪書】有雉登鼎耳。【後漢·五行志】延熹中,京都幘顏短耳長。 
又【韻會】助語辭。【論語】女得人焉耳乎。【禮·祭統】夫銘者,壹稱而上下皆得焉耳矣。 
又【正韻】語決辭。【史記·高祖紀】與父老約法三章耳。 
又【詩·魯頌】六轡耳耳。【傳】耳耳然至盛也。【朱註】耳耳,柔從也。 
又爵名。【左傳·昭七年】燕人歸燕姬,賂以瑤罋玉櫝斝耳。【註】斝耳,玉爵。【疏】斝,爵名,以玉爲之,旁有耳,若今之杯,故名耳。 
又姓。【正字通】明洪熙中有耳元明。 
又人名。老子名李耳。 
又地名。【前漢·武帝紀】罷儋耳眞番郡。【註】師古曰:儋耳,本南越地,眞番,本朝鮮地,皆武帝所置也。【後漢·明帝紀】西南哀牢,儋耳,僬僥諸種,前後貢獻。【註】楊浮異物志曰:儋耳,南方夷,生則鏤其頰皮,連耳匡分爲數枝,狀如雞腸,纍纍下垂至肩。 
又山名。【書·禹貢】熊耳外方桐柏。【疏】熊耳山,在弘農盧氏縣東,伊水所出。【荆州記】順陽益陽二縣,東北有熊耳山,東西各一峯,如熊耳狀,因以爲名。【齊語】踰大行與辟耳之谿。【註】辟耳,山名。【史記·封禪書】束馬懸車,上?耳之山。【註】?耳,山名在河南太陽。 
又草名。【詩·周南】采采卷耳。【傳】卷耳,苓耳也。廣雅云:枲耳也。【疏】生子如婦人耳中璫,或謂之耳璫,幽州人謂之爵耳。【博雅】?耳,馬莧也。 
又獸名。【博雅】李耳,虎也。
又綠耳,周穆王駿馬名,俗作騄駬。魏時西?獻千里馬,色白,兩耳黃,名黃耳。【山海經】丹熏之山,有獸焉,其狀如鼠,而兔首麋身,其音如獋犬,以其尾飛,名曰耳鼠【註】卽鼯鼠,飛生鳥也。【崔豹·古今注】狗,一名黃耳。 
又蟲名。【爾雅·釋蟲】螾?入耳。【疏】今蚰蜒,喜入耳者。【揚子·方言】蚰?,自關而東謂之螾?,或謂之入耳。 
又曾孫之孫曰耳孫。【前漢·惠帝紀】內外公孫耳孫。【註】應劭曰:耳孫者,?孫之孫也。去曾高遠,但耳聞之。 
又【集韻】【韻會】?如蒸切,音仍。【前漢·惠帝紀】耳孫。【註】晉灼曰:耳孫,?孫之曾孫也。師古曰:爾雅,仍孫從己而數,是爲八葉。與晉說相同。仍耳聲相近,蓋一號也。
又【諸侯王表】?孫之子耳孫。【註】耳音仍。 
又【集韻】仍拯切,仍上聲。關中河東讀耳作此音。考證:〔【博雅】耳,馬莧也。〕 謹按原文作?耳馬莧也,謹於耳上增?字。

说文解字

主聽也。象形。凡耳之屬皆从耳。

主聽也。象形。凡耳之屬皆从耳。而止切

(耳)主聽者也。者字今補。凡語云而已者、急言之曰耳。在古音一部。凡云如此者、急言之曰爾。在古音十五部。如世說云聊復爾耳。謂且如此而已是也。二字音義。絶不容相混。而唐人至今譌亂至不可言。於古經傳亦任意塡寫。致多難讀。卽如論語一經。言云爾者、謂如此也。言謹爾、率爾、鏗爾者、爾猶然也。言無隱乎爾、一日長乎爾、爾猶汝也。言汝得人焉爾乎、言得人於此否也。公羊傳三年問焉爾、皆訓於此也。全經惟有前言戲之耳、乃而已之訓。今俗刻作汝得人焉耳乎。乃極爲可笑。曹操曰。俗語云生女耳。耳是不足之詞。此古說之存者也。音轉讀爲仍。如耳孫亦曰仍孫是也。象形。而止切。一部。凡耳之屬皆从耳。

英语翻译

ear; merely, only; handle

耳字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ěr
①<名>耳朵。《邹忌讽齐王纳谏》:“闻寡人之~者,受下赏。” 《陋室铭》:“无丝竹之乱~。” 《石钟山记》:“事不目见~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②<名>形状像耳朵的东西。如“木耳”、“银耳”
③<动>听说;耳闻。《汉书•外戚传》:“又~曩者所梦日符。”
④兼词,相当于“而已”,译作“罢了”。《庄暴见孟子》:“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 《赤壁之战》:“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非心服也。”
⑤<助>表示肯定。《察今》:“古今一也,人与我同~。” 《赤壁之战》:“田横,齐之壮士~。”
⑥<形>位置在两旁的。“耳门”、“耳房”。

带"耳"字的组词

三人误大事,六耳不通谋 、三日耳聋 、三耳 、三耳秀才 、不入耳 、不堪入耳 、不绝于耳 、世耳 、东风吹马耳 、东风射马耳 、东风过耳 、东风马耳 、两耳垂肩 、两耳塞豆 、两豆塞耳 、中耳 、中耳炎 、临河洗耳 、乃沙不耳 、乃耳 、久闻大名,如雷贯耳 、乱人耳目 、云耳 、些耳德河 、交头互耳 、交头接耳 、交耳 、人生行乐耳 、以耳为目 、以耳代目 、伏首帖耳 、伏首贴耳 、佐和耳 、余耳 、佛耳草 、佯打耳睁 、侧耳 、俗耳 、俗耳针砭 、俚耳 、俛首帖耳 、俯首帖耳 、俯首弭耳 、俯首戢耳 、俯首贴耳 、倚耳 、倾耳 、倾耳戴目 、倾耳拭目 、倾耳注目 、倾耳细听 、倾耳而听 、偶耳 、偷耳 、儋耳 、儋耳翁 、充耳 、充耳不闻 、兔耳

带"耳"字的成语

不堪入耳 、不绝于耳 、东风吹马耳 、东风射马耳 、东风过耳 、东风马耳 、两耳塞豆 、两豆塞耳 、乱人耳目 、交头互耳 、交头接耳 、以耳为目 、以耳代目 、伏首帖耳 、伏首贴耳 、俛首帖耳 、俯首帖耳 、俯首弭耳 、俯首戢耳 、俯首贴耳 、倾耳戴目 、倾耳拭目 、倾耳注目 、倾耳细听 、倾耳而听 、充耳不闻 、公耳忘私 、六耳不同谋 、出口入耳 、危言逆耳 、历历在耳 、口耳之学 、口耳并重 、口耳相传 、口耳相承 、国耳忘家 、国耳忘家,公耳忘私 、在人耳目 、垂头塞耳 、垂耳下首 、垂首帖耳 、塞耳偷铃 、塞耳盗钟 、墙有缝,壁有耳 、墙有耳 、墙风壁耳 、如雷灌耳 、如雷贯耳 、如风过耳 、妥首帖耳 、娱心悦耳 、属人耳目 、属垣有耳 、嵬目鸿耳 、嵬眼澒耳 、庸耳俗目 、弭耳俯伏 、弭耳受教 、当耳旁风 、当耳边风

  • 上一篇:
  • 下一篇:

您可能感兴趣

耳

耳

耳拼音:ěr注音:ㄦˇ异字体: 部首:耳部总笔画:6画康熙字典:耳(6画)五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