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㱴的拼音: zì 异体字:
骴
部首:歹部 部外笔画: 11画 总笔画:15画 康熙字典:㱴(15画)
简体部首:歹部 部外笔画:11画 总笔画:15画 造字法: 可拆字为“歹 責”
繁体部首: 歹部 汉字是否常用:否 吉凶寓意:中 字体结构:左右
五笔:GQGM 仓颉:MNQMC 郑码:ARCL 中文电码: 四角号码: 15286
统一码:3c74 笔顺: 一ノフ丶一一丨一丨フ一一一ノ丶
基本字义
(㱴)zì
①病。②兽死。③骸骨。
康熙字典
【廣韻】【集韻】?疾賜切,音漬。【玉篇】病也,獸死也。一曰鳥獸殘骨。與胔、骴同。【周禮·秋官】蜡氏掌除骴。【註】故《書》骴作脊。鄭司農云:脊讀爲㱴,謂死人骨也。《月令》曰掩骼埋胔。骨之尚有肉者,及禽獸之骨皆是。 【集韻】亦作髊、殐。
说文解字
鳥獸殘骨曰骴。骴,可惡也。从骨此聲。《明堂月令》曰:“掩骼薶骴。”骴或从肉。
鳥獸殘骨曰骴。骴,可惡也。从骨此聲。《明堂月令》曰:“掩骼薶骴。”骴或从肉。資四切〖注〗。
- 相关文章
- 随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