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的位置:首页 > 在线字典 > 新华字典 > 巴字的意思

巴的拼音:  注音:ㄅㄚ   异体字:㿬笆

部首:巳部   部外笔画: 1画   总笔画:4画  康熙字典:巴(4画)

简体部首:巳部   部外笔画:1画   总笔画:4画   造字法:象形 可拆字为“巳(巴) 丨”

繁体部首: 巳部   汉字是否常用:否  汉字五行:水   吉凶寓意:吉   姓名学:期望、志向、寄予厚之意   字体结构:单一

五笔:CNHN   仓颉:AU   郑码:YIA   中文电码:1572   区位码: 1645   四角号码: 77717

统一码:5df4   笔顺编号: 5215   笔顺读写:折竖横折   巴的笔顺 フ丨一フ

巴字的笔顺分步演示(一笔一画写汉字)

基本字义

(巴)bā ㄅㄚ

    bā(ㄅㄚ)

    ⒈  粘结着的东西:泥巴。锅巴。

    ⒉  粘贴,依附在别的东西上:饭巴锅了。巴结别人。

    ⒊  贴近:前不巴村,后不巴店。

    ⒋  盼,期望:巴望。

    ⒌  张开:巴着眼睛。

    ⒍  古国名,在今中国四川省东部。

    ⒎  中国四川省东部,泛指四川:巴蜀。巴山蜀水。

    ⒏  词尾,读轻声:尾巴。嘴巴。

    ⒐  大蛇:巴蛇(传说中能吞大象的蛇)。

    ⒑  气压的压强单位。

    ⒒  压强单位。

    ⒓  姓。

方言集汇

粤语:baa1
客家话:[客英字典] ba1 [陆丰腔] ba1 [梅县腔] ba1 [东莞腔] ba1 [客语拼音字汇] ba1 [台湾四县腔] ba1 [沙头角腔] ba1 [宝安腔] ba1 [海陆丰腔] ba1
潮州话:ba1

详细解释

〈名〉

(1) (象形。小篆象蛇形。本义:大蛇)

(2) 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大蛇 [big snake]

巴,巴虫也,或曰食象蛇。——《说文》

巴蛇食象,三岁而出其骨。——《山海经·海内南经》。注:“说者云,长千寻。”

朱卷之国,有黑蛇青象,食象。——《山海经·海内经》。注:“即巴蛇也。”

(3) 因加热、干燥或粘结而成的东西 [crust]。如:盐巴;泥巴;锅巴

(4) 古族名;古代国名,辖境在今四川省东部 [Ba]

西南有巴国。——《山海经·海内经》。注:“今三巴是。”

巴人以比翼鸟。——《周书·王会》

秦西有巴戎。——《荀子·彊国》。注:“巴在西南,戎在西,皆隶属。”

(5) 古时这里出产巴蛇,因此周朝分封在该地区的诸侯国叫“巴子国”。秦惠文王灭巴后,改置巴、蜀、汉中三郡

(6) 压强的单位,等于10 5 帕,或10 5 牛顿/米 2 ,或10 6 达因/厘米 2 (0.986923标准大气压) [bar]

词性变化

〈动〉

(1) 盼,期待着愿望的实现 [wait anxiously]

暗潮巴到无人会,只有篙师识水痕。——杨万里《过沙头》

(2) 又如:巴得(盼望)

(3) 紧紧贴在 [cling to]。如:爬山虎巴在墙上

(4) 粘结在…上 [stick to]。如:粥巴锅了

(5) 靠近;贴近 [be close to]

前不巴村,后不着店,怎生是好?——元· 王晔《桃花女》

我只道是谁,巴着窗户眼儿一瞧,原来宝妹妹坐在炕沿上。——《红楼梦》

(6) 爬,攀登 [climb]。如:巴山虎(爬山虎);巴山越(度)岭(爬山越岭)

(7) 助词。用作后缀。如:尾巴;干巴

常用词组

巴巴结结、巴比伦、巴不得、巴斗、巴尔扎克、巴结、巴山、巴斯德、巴士、巴头探脑、巴望、巴掌、巴子

〈动〉

(1) 盼,期待着愿望的实现 [wait anxiously]

暗潮巴到无人会,只有篙师识水痕。——杨万里《过沙头》

(2) 又如:巴得(盼望)

(3) 紧紧贴在 [cling to]。如:爬山虎巴在墙上

(4) 粘结在…上 [stick to]。如:粥巴锅了

(5) 靠近;贴近 [be close to]

前不巴村,后不着店,怎生是好?——元· 王晔《桃花女》

我只道是谁,巴着窗户眼儿一瞧,原来宝妹妹坐在炕沿上。——《红楼梦》

(6) 爬,攀登 [climb]。如:巴山虎(爬山虎);巴山越(度)岭(爬山越岭)

(7) 助词。用作后缀。如:尾巴;干巴

汉语大字典

[①][bā][《廣韻》伯加切,平麻,幫。]亦作“把4”。
(1)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大蛇。
(2)古族名;国名。其族主要分布在今川东、鄂西一带。传说周以前居今甘肃南部,后迁武落钟离山(今湖北长阳西北),以廪君为首领,称廪君蛮;因以白虎为图腾,又称白虎夷或虎蛮。周初封为子国,称巴子国。春秋时与楚邓等國交往频繁。对鄂西、川东的开发有过重大贡献。周慎靚王五年(公元前316年)并于秦,以其地为巴郡。其族人一支迁至今鄂东,东汉时称江夏蛮,西晋、南北朝时称五水蛮。一支迁至今湘西,构成武陵蛮或五溪蛮的一部分。留在四川境内的,部分称板楯蛮。南北朝时更大量迁移,大都先后与汉族同化。一说与今湘西土家族有渊源关系。参阅晋常璩《华阳国志·巴志》。
(3)靠近;贴近。
(4)粘住。
(5)谓干燥后凝结粘着的东西。
(6)盼望;等待。
(7)博取;营求。
(8)爬;攀登。
(9)指攀援;攀附。
(10)伸。
(11)同“笆”。
(12)刨;挖。
(13)干裂;张开。
(14)口辅;面颊。
(15)语助词。
(16)[英bar]音译词。压强单位。气压的压强单位。一巴等于每平方厘米的面积上受到一百万达因作用力的压强。测定大气压强多用毫巴,即千分之一巴。一毫巴等于0.75毫米水银柱高的压力。
(17)[英bar]音译词。压强单位。物的压强单位,一巴等于每平方厘米的面积上受到一达因作用力的压强。
(18)姓。汉有巴肃。见《後汉书·党锢传·巴肃》。

康熙字典

【廣韻】伯加切【集韻】【正韻】邦加切,?音芭。【廣韻】巴蜀。【書·牧誓疏】巴在蜀之東偏。【三巴記】閬苑白水東南流,曲折三迴如巴字,故名三巴。 
又【玉篇】國名。【左傳·桓九年】巴子使韓服告于楚。【註】巴國,在巴郡江州縣。 
又郡名。【前漢·地理志】巴郡,秦置,屬益州。【譙周巴記】初平六年,趙穎分巴爲二郡,巴郡以墊江爲治,安漢以下爲永寧郡。建安六年,劉綽分巴,以永寧爲巴東郡,墊江爲巴西郡。 
又州名。【唐書·地理志】山南道有巴州。 
又縣名。【唐書·地理志】歸州有巴東,壁州有東巴,通州有巴渠,合州有巴川。 
又【說文】蟲也。或曰食象蛇。【山海經】巴蛇食象,三歲而出其骨。君子服之,無心腹之疾。其爲蛇,靑黃赤黑。一曰黑蛇靑首。【潯江記】羿屠巴蛇于洞庭,其骨爲陵,世稱巴陵。 
又巴蕉,草名。【司馬相如·子虛賦】諸柘巴且。【註】且草,一名巴蕉。 
又【正韻】尾也。 
又姓。【後漢·黨錮傳】巴肅,勃海高城人。

说文解字

蟲也。或曰食象蛇。象形。凡巴之屬皆从巴。

蟲也。或曰食象蛇。象形。凡巴之屬皆从巴。伯加切〖注〗徐鍇曰:“一,所吞也。指事。”

徐鍇曰:“一,所吞也。指事。”

(巴)蟲也。謂蟲名。或曰食象它。山海經曰。巴蛇食象。三歲而出其骨。象形。伯加切。古音在五部。按不言从己者、取其形似而軵之。非从己也。凡巴之屬皆从巴。

英语翻译

greatly desire, anxiously hope

巴字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①<名>一种大蛇,篆体巴字似蛇形。《山海经•海内南经》:“~蛇食泉,三岁而其骨。”
②<名>古国名。《过秦论》:“西举~蜀。”
③<动>热切盼望。《智取生辰纲》:“~到东京时,我自赏你。”
④<动>紧贴;靠近。《孙吾空三打白骨精》:“前不~村,后不靠店。”

带"巴"字的组词

一个巴掌拍不响 、一巴掌 、一眨巴眼 、一窄巴 、三巴 、上海巴巴 、下巴 、下巴颏 、下巴颏儿 、下里巴人 、丑巴怪 、东巴文 、东野巴人 、丫巴儿 、中巴 、中巴公路 、乌焦巴弓 、乡巴 、乡巴佬 、乾巴巴 、亚的斯亚贝巴 、仓储巴 、仰巴叉 、仰巴跤 、伊巴罕 、伊斯巴罕 、伦巴 、伦巴人 、伦巴底 、伦巴底同盟 、侧巴楞 、俺巴孩 、倔巴 、倔巴棍子 、傻里巴机 、僧格喀巴普 、僵巴 、光巴 、克鲁伦巴尔和屯 、兔子尾巴长不了 、八思巴 、凑巴 、列巴圈 、利巴 、利巴利羣岛 、前不巴村,后不巴店 、前不巴村,后不着店 、割尾巴 、劈里巴拉 、力巴 、劫劫巴巴 、匏巴 、卖嘴巴皮 、卡巴迪 、卷巴 、叉巴子 、口巴巴 、古巴 、可怜巴巴 、吃哑巴亏

带"巴"字的成语

一个巴掌拍不响 、一眨巴眼 、下里巴人 、东野巴人 、乌焦巴弓 、前不巴村,后不巴店 、前不巴村,后不着店 、可怜巴巴 、吃哑巴亏 、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妄口巴舌 、巴三揽四 、巴三览四 、巴人下里 、巴前算后 、巴头探脑 、巴山夜雨 、巴山度岭 、巴山蜀水 、巴山越岭 、巴巴劫劫 、巴巴急急 、巴巴结结 、巴结高枝 、巴蛇吞象 、巴高望上 、巴高枝儿 、干巴利脆 、干巴利落 、急急巴巴 、愣眼巴睁 、正儿巴经 、狐狸尾巴 、留尾巴 、结结巴巴 、绷巴吊拷 、老实巴交 、老实巴脚 、老鼠尾巴 、耗子尾巴 、鸡烂嘴巴硬

  • 上一篇:
  • 下一篇:

您可能感兴趣

巴

巴

巴拼音:bā注音:ㄅㄚ异字体:㿬 笆 ? 部首:巳部部外笔画:1画总笔画:4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