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所谓“四端”之心包括()
孟子所谓“四端”之心包括“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
恻隐之心:指对他人的苦难、不幸等怀有同情、怜悯的心情。
见到别人处于困境会自然而然地产生不忍之心,这是“仁”这种道德观念的开端。
比如看到小孩快要掉进井里,人们会本能地想去救助,这就是恻隐之心的体现。
羞恶之心:即对自己或他人不当、丑恶的行为感到羞耻和憎恶。
当自己做了错事或者看到他人做坏事时,内心会有羞愧、厌恶之感,这是“义”的发端。
它促使人们明辨善恶,选择符合道义的行为。
辞让之心:也作“谦让之心”,表现为在利益、机会等面前懂得谦逊礼让,不贪婪、不争抢。
这种心理是“礼”的起始点,反映出人们尊重他人、注重社会秩序与和谐的意识。
例如在分东西时懂得把好的、多的让给别人 。
是非之心:是指能够分辨是非对错的能力和意识。
具备判断事理正误、善恶的智慧,知道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这是“智”的源头。
依靠是非之心,人们才能在道德实践中做出正确的抉择。
孟子认为这“四端”之心是人天生所具有的,如同人有四肢一样自然。
它们是人类道德的萌芽,经过后天的培养和扩充,可以发展为仁、义、礼、智四种完备的道德品质 。
- 上一篇:什么是《非战公约》,名词解释定义是?
- 下一篇:什么是细胞全能性,名词解释定义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