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南戏,名词解释定义是?
南戏是中国北宋末至元末明初,即12世纪到14世纪,在中国南方地区最早兴起的传统戏曲剧种,又称温州杂剧、永嘉杂剧等。
以下从几个方面详细介绍: 起源与发展:南戏起源于浙江温州(旧名永嘉)地区,最初是在当地民间小曲、村坊小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一种比较质朴的民间艺术形式。
它在南宋时期开始流行,并逐渐传播到江南各地。
随着时间的推移,南戏不断吸收宋杂剧、唱赚、宋词以及里巷歌谣等多种艺术元素,得以丰富和发展。
到了元代,虽然北方杂剧盛行,但南戏依然在南方地区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并不断进行变革与创新。
元末明初,南戏进一步成熟,出现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对后世戏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
艺术特点 音乐:南戏的音乐采用南方曲调,风格轻柔婉转,与北曲的刚健豪放形成鲜明对比。
它的曲调来源广泛,包括当地的民歌、大曲、佛曲等,演唱形式多样,有独唱、对唱、合唱等。
剧本结构:南戏剧本结构较为灵活,一般没有固定的折数限制,篇幅可长可短,根据剧情需要而定。
通常以“出”为单位,每出戏讲述一个相对独立的情节片段,各出之间通过人物和情节的发展相互连贯。
角色行当:南戏的角色行当主要有生、旦、净、丑、外、末等,每个行当都有其独特的表演特点和功能。
其中,生和旦是主要的男女角色,分别扮演青年男子和女子;净、丑则以滑稽表演和插科打诨为主,起到调节气氛的作用;外、末多扮演次要的中老年男性角色。
代表作品:南戏有不少经典剧目,如被称为“四大南戏”的《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记》《杀狗记》,以及被誉为“南戏之祖”的《琵琶记》等。
这些作品题材广泛,涵盖了爱情婚姻、历史故事、社会伦理等诸多方面,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