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下语文邓稼先笔记
《邓稼先》笔记
一、作者简介
杨振宁,1922年出生于安徽合肥,美籍华裔理论物理学家。1957年,他与李政道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他与邓稼先有着深厚的友谊,本文饱含着他对挚友的崇敬与赞扬之情。
二、文章结构与主要内容
(一)历史背景(第一部分)
通过阐述中国近代一百多年来的屈辱历史,引出为中国核武器事业做出巨大贡献的杰出科学家——邓稼先,说明他的贡献对于国家民族的重大意义,为后文塑造人物形象做铺垫。
(二)人物对比(第二部分)
将邓稼先与奥本海默进行对比。奥本海默锋芒毕露、引人注目,而邓稼先忠厚平实、有胆有识、身先士卒。通过对比,突出邓稼先朴实谦逊、毫无私心、忠厚善良的性格品质。
(三)生平经历与贡献(第三部分)
介绍邓稼先的生平经历,他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后立即回国,投身于艰苦的核武器研究工作。在条件极其恶劣的情况下,他隐姓埋名,默默奉献,为中国成功研制出原子弹和氢弹立下不朽功勋,展现了他对祖国的无限忠诚和强烈的责任感。
(四)友情见证(第四部分)
讲述作者与邓稼先交往中的一件事,即作者收到邓稼先的信,信中证实中国的原子弹工程没有外国人参加。这件事体现了邓稼先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也从侧面反映出他对祖国科技事业高度保密的原则,同时也见证了两人之间深厚的友情。
(五)奉献精神(第五部分)
着重描写邓稼先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不顾个人安危,身先士卒,亲自参与核试验的场景。如戈壁滩上风沙呼啸、气温奇寒,他却始终坚守在第一线,体现了他为科学事业舍生忘死、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
(六)总体评价(第六部分)
作者以饱含深情的笔触对邓稼先的一生进行总结评价,高度赞扬他的忠厚平实、有胆有识、身先士卒等优秀品质,称他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典范,表达了对邓稼先的崇敬与赞扬之情。
三、邓稼先人物形象
忠厚平实,有胆有识,身先士卒:在艰苦的科研环境中,他总是冲在前面,亲自参与危险的实验工作,如在核试验现场不顾个人安危。与奥本海默对比,更凸显他的忠厚老实、不张扬的性格特点。
忠诚爱国,无私奉献:放弃国外优越条件,毅然回国投身核武器研究事业,隐姓埋名几十年,将自己的全部精力和心血都奉献给了祖国,为国家的强大和民族的尊严默默付出,不计个人得失。
朴实谦逊,有胆有识:他为人朴实,不追求名利,面对复杂艰巨的科研任务,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勇气,带领团队攻克难关,展现出卓越的领导才能和坚定的信念。
四、写作特点
对比手法的运用:将邓稼先与奥本海默进行对比,突出了邓稼先的性格特点和精神品质,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通过对比,让读者更深刻地认识到邓稼先的独特之处,感受到他的人格魅力。
选材典型:作者精心选取邓稼先生平中具有代表性的事例,如回国投身科研、参与核试验等,生动地展现了他的伟大贡献和高尚品质。这些典型事例以小见大,有力地表现了文章的主题。
语言平实真挚:本文语言简洁平实,但字里行间饱含着作者对邓稼先深深的崇敬和赞扬之情。作者用质朴的语言叙述故事,抒发情感,使文章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让读者能够真切地感受到邓稼先的人格力量。
五、主题思想
本文通过对邓稼先生平经历和主要事迹的叙述,高度赞扬了邓稼先为国家和民族无私奉献、忠厚平实、有胆有识、身先士卒等优秀品质,表达了作者对挚友的深切怀念和崇敬之情,同时也展现了中国核武器事业从无到有的艰难历程,歌颂了老一辈科学家为振兴中华而努力拼搏的崇高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