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案(范文3篇)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案一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了解文中揭示的恐龙灭绝的原因,把握文章所介绍的科学知识。
学习本文条理清楚、层层深入的逻辑推理方法,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默读课文,快速筛选重要信息,概括文章内容要点。
研读关键语句,体会作者准确、严密的语言表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对科学领域的探索欲望,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引导学生领悟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相互启发,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两篇文章的内容,掌握文中的科学知识。
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学习作者的推理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互相启发、互为论据的关系,并能运用此思维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理解作者在文中多角度、多层次的逻辑推理过程。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自主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5分钟)
展示恐龙的图片,提问学生对恐龙的了解,引导学生思考恐龙灭绝的原因,从而引出课题《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5分钟)
学生默读两篇课文,要求圈点勾画出文中表明作者观点和主要说明内容的关键语句和段落。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两篇文章分别论述了什么问题?得出了怎样的结论?
明确:《恐龙无处不有》论述了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的现象,得出“地壳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这一结论;《被压扁的沙子》探讨恐龙灭绝的原因,得出“恐龙灭绝是由撞击造成的”这一结论。
精读课文,深入探究(20分钟)
分析《恐龙无处不有》的说明顺序和推理过程。
引导学生梳理文章思路,明确作者从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说起,进而提出“恐龙如何能在南极地区生存呢”的疑问,然后通过“板块构造”理论进行解释,最后得出结论。
总结:本文采用逻辑顺序,层层推理,从现象到本质,揭示了大陆漂移学说与恐龙分布之间的内在联系。
分析《被压扁的沙子》的说明顺序和推理过程。
让学生找出文中关于恐龙灭绝原因的不同观点,并思考作者是如何论证自己的观点的。
明确:作者先提出“撞击说”和“火山说”两种观点,然后通过对“被压扁的沙子”(斯石英)的研究,证明斯石英只在撞击情况下才会形成,从而推断出恐龙灭绝是由撞击造成的。同样采用逻辑顺序,论证严谨。
研读语句,品味语言(15分钟)
展示文中一些体现作者语言准确性和严密性的语句,如“在四十多亿年的地球发展史中,泛大陆形成和分裂过多次,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陆大约是在2.25亿年前形成的。”
引导学生分析句中加点词的作用,体会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自己找到的体现语言特色的语句,并进行分析。
课堂小结(5分钟)
回顾两篇文章的主要内容、说明顺序和语言特点。
强调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相互关联、相互启发的重要意义,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关注科学,培养跨学科思考的意识。
布置作业(5分钟)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查找资料,了解更多关于恐龙灭绝原因的假说,并选择一种进行简单介绍,字数在300字左右。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案二
一、教学目标
积累词语,理解“遗骸、褶皱、劫难、追溯”等词的含义。
把握两篇短文的内容,明确说明对象,理清写作思路。
学习作者善于联系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感受科学推理的魅力,激发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文章内容,掌握文中的科学概念和原理。
学习作者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两篇文章在材料安排和论证方法上的异同,培养学生的比较阅读能力。
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思维方法,对生活中的现象进行合理推测和分析。
三、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5分钟)
播放一段关于恐龙的纪录片片段,展示恐龙曾经在地球上称霸的壮观景象,然后画面一转,呈现恐龙灭绝后的荒凉场景。提问学生:恐龙为什么会突然灭绝?这个谜团一直困扰着科学家,今天让我们跟随阿西莫夫的两篇短文,一起去探寻其中的奥秘。
检查预习,积累字词(5分钟)
利用多媒体展示生字词,指名学生认读、解释。重点讲解“遗骸(hái)、褶(zhě)皱、劫(jié)难、追溯(sù)、天衣无缝”等字词。
通过造句的方式,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词语的用法。
速读课文,梳理内容(15分钟)
学生快速阅读两篇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每篇文章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围绕说明对象,作者分别从哪些方面进行了说明?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各小组代表发言,教师总结归纳:
《恐龙无处不有》的说明对象是“地壳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这一理论,作者从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这一现象入手,通过分析恐龙的生活习性与南极环境的关系,以及“板块构造”理论,阐述了该理论的正确性。
《被压扁的沙子》的说明对象是恐龙灭绝的原因,作者先列举了“撞击说”和“火山说”两种观点,然后通过对斯石英的性质和形成原因的研究,有力地证明了“撞击说”的合理性。
对比阅读,深入研讨(20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对比阅读两篇文章,思考并讨论以下问题:
两篇文章在内容上有什么联系?
在说明顺序、说明方法和语言风格上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小组内充分交流后,推选代表进行全班汇报。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
内容联系:两篇文章都与恐龙有关,且都涉及到地质学和古生物学等不同领域的知识,都通过科学推理来探讨科学问题。
说明顺序:都采用逻辑顺序,从现象到本质,层层深入地进行说明。
说明方法:都运用了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等说明方法。如《恐龙无处不有》中列举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的例子,说明“恐龙无处不有”;《被压扁的沙子》中将斯石英与普通沙子进行比较,说明斯石英的特殊性质。
语言风格:都准确、严密、简洁,同时又通俗易懂,具有一定的趣味性。
拓展延伸,培养思维(10分钟)
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奇特现象,如“冬天自来水管会冻裂”“苹果切开后放置一段时间会变色”等,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科学思维方法,进行合理的推测和分析,解释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
学生分组讨论后,每组派代表发言,分享小组讨论结果。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点评和总结,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多思考,运用科学思维解决实际问题。
课堂总结,布置作业(5分钟)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科学研究需要跨学科的知识和善于联系的思维方法。
布置作业:
仿照课文的写法,运用科学思维方法,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科学问题进行探究,并写一篇500字左右的短文。
阅读阿西莫夫的其他科普作品,如《基地》系列,进一步感受他的科学思想和写作风格。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案三
一、教学目标
让学生了解两篇短文所说明的事理,领会文章的基本内容。
学习作者运用丰富的科学知识、敏锐的科学眼光深入探索未知的精神,培养学生敢于创新、善于创新的思维品质。
体会文中准确平实、逻辑性强、幽默风趣的语言特点,提高学生的语言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两篇文章的主旨,掌握文中所阐述的科学道理。
学习作者严密的逻辑推理和准确的语言表达。
教学难点
理解不同学科领域之间的联系,认识科学思维方法在解决问题中的重要性。
引导学生突破思维定式,培养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三、教学方法
问题导向法、启发式教学法、角色扮演法
四、教学过程
设疑导入(5分钟)
教师提出问题:同学们,我们都知道恐龙曾经是地球上的霸主,但却在6500万年前突然灭绝了。对于恐龙灭绝的原因,你们都听说过哪些说法呢?
学生自由发言,分享自己所了解的关于恐龙灭绝原因的猜测。
教师顺势引出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阿西莫夫的两篇短文,看看作者从独特的角度为我们带来了怎样的见解。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0分钟)
学生自由朗读两篇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初步了解文章大意。
教师出示以下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两篇文章各自的核心观点是什么?
作者是如何围绕核心观点展开论述的?
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进行适当的引导和总结,帮助学生梳理文章脉络。
精读品味,深入理解(20分钟)
聚焦《恐龙无处不有》
教师提出问题:作者为什么说“恐龙无处不有”?这与“板块构造”理论有什么关系?
学生深入研读文本,找出相关语句进行分析。教师引导学生理解作者从发现现象到提出假设,再到进行推理验证的过程,体会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和逻辑思维。
聚焦《被压扁的沙子》
教师提问:作者是怎样通过“被压扁的沙子”来证明恐龙灭绝的原因是撞击的?
学生分组讨论,从文中提取关键信息,分析作者的论证思路。教师引导学生注意作者在论证过程中对证据的筛选和运用,以及对不同观点的辨析。
语言赏析
教师展示文中一些精彩的语句,如“如果看一张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得多么天衣无缝。”
引导学生从用词、修辞、表达效果等方面进行赏析,体会作者准确平实、幽默风趣的语言特点。
角色扮演,互动探究(15分钟)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分别扮演不同领域的科学家(地质学家、古生物学家、物理学家等)。
设定情境:召开一场关于恐龙灭绝原因的科学研讨会,每个小组的“科学家”要依据两篇文章的内容,结合自己所代表领域的知识,阐述自己对于恐龙灭绝原因的看法,并与其他“科学家”进行交流和辩论。
各小组进行讨论和准备,然后依次进行展示。其他小组的同学作为听众,可以提出问题和质疑,共同参与讨论。
教师在活动过程中进行引导和点评,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不同学科领域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课堂小结与作业布置(5分钟)
教师对本节课进行小结,回顾两篇文章的主要内容、说明方法、语言特点以及通过角色扮演所体现出的科学思维方法。
布置作业:
写一篇读后感,谈谈自己对两篇文章的理解和感悟,重点阐述从中学到的科学思维方法对自己的启发,字数不少于500字。
收集资料,了解更多关于恐龙灭绝原因的最新研究成果,下节课进行分享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