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第四种剧本,名词解释定义是?
“第四种剧本”是中国当代戏剧史上的一个特定概念,主要是指在1956年“双百方针 ”提出后,突破当时剧坛公式化、概念化创作模式,具有独特艺术价值与思想内涵的一类戏剧剧本 。
以下为详细解释: 定义 “第四种剧本”并非指某一种特定题材或风格的剧本类型,而是相对于当时剧坛流行的三种创作模式(即表现工农兵先进事迹、歌颂英雄人物的“第一种剧本”;反映人民内部矛盾、展现工作中问题解决过程的“第二种剧本”;以及配合政治运动、强调宣传教育功能的“第三种剧本” )而言的创新剧本。
这类剧本更注重对人性的刻画、对生活真实状态的呈现,敢于突破传统创作禁区,在主题、人物塑造和戏剧冲突设置等方面展现出与众不同的特质。
特点 主题多元深刻:不再局限于单一的政治宣传或简单的道德教化主题,而是涉及到更广泛的社会生活层面和复杂的人性问题。
例如关注普通人的情感世界、理想追求以及在时代变迁中的困惑与挣扎等。
人物形象鲜活:打破了以往戏剧中人物形象过于理想化、概念化的模式,塑造出具有多面性、立体感的真实人物。
这些人物有优点也有缺点,有自己的欲望、情感和矛盾,更贴近生活中的真实个体。
戏剧冲突真实:摒弃了人为编造、生硬设置的戏剧冲突,而是从生活本身挖掘真实的矛盾冲突。
这些冲突可能源于人物性格差异、利益纠葛、观念碰撞等,更具生活质感和说服力。
代表作品及意义 代表作品:如岳野的《同甘共苦》、杨履方的《布谷鸟又叫了》、海默的《洞箫横吹》等。
意义: “第四种剧本”的出现为当时相对沉闷、刻板的戏剧创作带来了一股清新之风,拓宽了戏剧创作的视野和思路,丰富了戏剧的表现形式和内容。
它推动了戏剧界对创作规律的深入思考和探索,对中国当代戏剧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开拓和引领作用,为后来戏剧艺术的多元化发展奠定了一定基础。
- 上一篇:什么是前庭窗,名词解释定义是?
- 下一篇:什么是反应扩散,名词解释定义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