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行为目标,名词解释定义是?
行为目标(Behavioral objectives)也称作业目标,是指用可观察和可测量的行为陈述的教学目标 。
以下从几个方面详细阐释: 内涵核心 行为目标强调目标表述要聚焦学生外在的、可明确观察与测量的具体行为表现。
它清晰界定了学生在完成学习活动后应该能够做到什么,旨在使教学目标具有明确性、可操作性和可评估性。
例如,“学生能够准确背诵李白的《静夜思》”“学生能在10分钟内解出10道一元一次方程题”,这些目标都明确指出了学生应展现的具体行为。
构成要素 行为主体:即学习者,目标描述的是学生的行为,而非教师的行为。
比如“学生能够……”,而不是“教给学生……” 。
行为动词:用以描述学生所形成的可观察、可测量的具体行为。
像“写出”“背诵”“计算”“绘制”等都是常用的行为动词,它们清晰地表明了学生要做什么。
行为条件:指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特定限制或范围等前提条件。
例如,“在查阅资料后,学生能够……”“在小组讨论后,学生能够……”,说明了学生在何种条件下达成目标。
表现程度:规定了学生对目标所达到的最低表现水准,用以衡量学生学习表现或学习结果所达到的程度。
如“学生能够准确无误地拼写20个英语单词”, “准确无误”就是对表现程度的要求。
教育意义 对教学:教师依据行为目标设计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和安排教学活动,使教学过程更具针对性和计划性。
例如,如果目标是学生能够熟练运用勾股定理解题,教师就会围绕勾股定理设计例题讲解、习题练习等教学环节。
对学习:学生明确知道学习结束后要达到的具体标准,有助于他们自我监督、自我评价学习过程和结果,提高学习的自主性和有效性。
例如,学生清楚知道要能准确背诵课文,就会有针对性地进行朗读、记忆等学习活动。
对评价:行为目标为教学评价提供了清晰、客观的依据。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是否达成这些可观察、可测量的行为来判断教学效果,进行有效反馈和调整。
例如,通过检查学生能否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一定数量和质量的数学题,来评价教学是否达到预期目标。
- 上一篇:男人没烦恼(打一食品商标)。
- 下一篇:什么是特性粘度,名词解释定义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