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大气窗口的概念以及常用的大气窗口有哪些?
大气窗口概念 大气窗口是指太阳辐射通过大气层时,大气层对电磁辐射吸收和散射较弱,而透过率较高的波段。
简单来说,就是在电磁波谱中,某些特定的波段能够相对顺利地穿过大气层,就像大气层开了一个个“窗口”,使得地面上的观测仪器可以接收到来自天体或地球表面目标发射或反射的电磁辐射信号,从而为遥感探测等应用提供了有利条件。
常用的大气窗口 0.3~1.3μm 可见光、近红外窗口:这个窗口包含了可见光波段(0.4~0.76μm)和部分近红外波段。
其中,可见光波段是人眼可感知的范围,对物体的颜色、形状等特征分辨能力强,常用于航空摄影测量、城市规划、资源调查等领域,能清晰获取地表物体的影像信息。
近红外部分(0.76~1.3μm)对植被、水体等有独特的反射特性,例如植被在近红外波段有高反射率,利用这一特性可进行植被覆盖度、长势监测等。
1.5~1.8μm 和 2.0~3.5μm 近红外窗口:这两个波段主要处于近红外区域。
在这个窗口,大气吸收和散射相对较小,对岩石、土壤、植被等地物的水分含量敏感,可用于地质勘探中识别岩石类型、分析土壤湿度状况以及监测植被受水分胁迫程度等。
3.5~5.5μm 中红外窗口:该窗口对高温物体辐射敏感,例如火山喷发时的高温熔岩、工业高温排放源等在这个波段有明显的辐射特征,可用于监测高温目标的温度、热分布等情况,在火灾监测、工业热成像检测等方面有重要应用。
8~14μm 远红外窗口:主要对应热红外波段,地物在常温下(一般自然环境温度)会发射热红外辐射,这个窗口对地表温度、地物热特性差异反映明显。
常用于夜间遥感成像、城市热岛效应监测、海洋水温监测等,通过分析热红外图像可获取地物的温度分布信息,进而推断地物性质和状态。
0.8~2.5cm 微波窗口:微波具有较强的穿透云雾、小雨等天气条件的能力,受天气影响较小。
此窗口可用于全天候的遥感监测,如合成孔径雷达(SAR)利用微波波段进行成像,在地形测绘、海洋监测(海浪、海冰监测等)、灾害监测(洪水、地震灾情评估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 上一篇:大节不夺什么意思?大节不夺怎么读?
- 下一篇:什么是牺牲率,名词解释定义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