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崇文总目》,名词解释定义是?
《崇文总目》是北宋时期编纂的一部官修目录 ,具有重要的文献学价值,以下为详细解释: 编纂背景与过程:北宋统一全国后,广泛收集民间和各地藏书,国家藏书数量大增。
为了系统整理这些藏书,宋仁宗景祐元年(1034 年),朝廷任命翰林学士张观、知制诰李淑、宋祁等负责编修目录,至庆历元年(1041 年)完成,赐名《崇文总目》。
“崇文”指当时的崇文院,是北宋宫廷藏书的主要场所,该目录因藏于崇文院而得名。
内容结构:全书共六十六卷,著录图书三万零六百六十九卷。
分为经、史、子、集四部四十五类,每部有序,每类有解题。
解题部分简要介绍书籍的作者、内容、学术源流及存佚情况等,对了解古代典籍有重要的参考作用。
历史地位与影响:它是中国古代第一部具有提要性质的官修目录 ,总结了前代的藏书成果,反映了北宋时期的学术文化和藏书状况,为后人研究北宋及以前的古籍流传、学术发展提供了重要依据。
后世许多目录学著作在分类体系、著录方式等方面都受到《崇文总目》的影响。
不过原书在南宋时逐渐散佚,今存辑本。
- 上一篇:什么叫根劈作用?它属于哪种风化作用?
- 下一篇:胸无成竹什么意思?胸无成竹怎么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