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潜蚀,名词解释定义是?
潜蚀是指在地下水流的作用下,土体内的细颗粒被水流逐渐带走,从而导致土体结构破坏、孔隙增大、强度降低的一种现象 ,又称为管涌。
以下从几个方面详细介绍: 形成机制:地下水在土体孔隙中流动时,具有一定的动水压力。
当动水压力达到或超过一定数值时,就能够将土体中的细小颗粒冲动并随水流带走。
这种带走细颗粒的过程不断持续,使得土体中的孔隙不断扩大,形成管状通道。
发生条件: 土体需具有一定的透水性,这样地下水才能在其中流动并产生足够的动水压力。
一般来说,砂性土、粉土等透水性较好的土体更容易发生潜蚀现象。
同时,存在持续的地下水径流,为潜蚀提供动力条件。
此外,如果上下游水位差较大,会加大地下水的水力梯度,增加动水压力,从而更容易引发潜蚀。
危害表现:在工程领域,潜蚀可能导致地基土体的强度降低,引发建筑物不均匀沉降,严重时甚至造成建筑物倾斜、开裂乃至倒塌。
在水利工程中,堤坝基础若发生潜蚀,可能形成贯穿性的孔洞,导致堤坝漏水、管涌等险情,危及堤坝安全,引发洪水泛滥等灾害。
在自然地质环境中,潜蚀会破坏地表和地下的岩土结构,导致地面塌陷、地裂缝等地质灾害,影响生态平衡和人类的生产生活。
- 上一篇:什么是渗透脆性,名词解释定义是?
- 下一篇:什么是新建筑五点,名词解释定义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