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尼克松主义,名词解释定义是?
尼克松主义是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总统尼克松提出的一套对外战略和外交政策主张,其实质是在美苏争霸的国际格局发生变化、美国面临诸多困境的背景下,对美国对外战略进行的重大调整 。
以下为详细解释: 背景: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国际形势发生深刻变化。
美国深陷越南战争泥潭,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国内反战呼声此起彼伏;苏联在军事力量上与美国差距不断缩小,在某些领域甚至取得优势;西欧和日本经济迅速崛起,在国际事务中的独立性增强;第三世界国家力量也不断发展壮大。
美国在国际上的霸权地位受到挑战,传统对外政策难以为继,尼克松政府不得不寻求新的外交战略。
提出 :1969 年 7 月,尼克松在关岛发表讲话,初步提出尼克松主义。
1970年,尼克松在对外政策报告中,正式将其作为美国新的全球战略提出。
主要内容 “伙伴关系”:强调美国与其盟友建立平等的伙伴关系。
美国承认其盟友在国际事务中有一定的独立自主权利,不再单方面主导同盟事务,鼓励盟友在地区事务中承担更多责任,共同应对国际挑战。
例如在欧洲事务上,推动欧洲共同体的发展,支持欧洲在政治、经济一体化方面的努力,以增强西方阵营整体实力。
“实力地位”:认为实力是美国在国际事务中推行外交政策的基础。
尽管美国面临诸多困境,但仍需保持强大的军事力量,以维护自身利益和国际地位。
尼克松政府在一定程度上调整军事战略,实行“现实威慑战略”,强调在确保核威慑能力的同时,发展多样化军事力量,灵活应对不同类型冲突。
“谈判时代”:主张通过谈判而非对抗方式处理与苏联等国的关系。
面对苏联的竞争,美国不再一味采取强硬遏制政策,而是寻求通过外交谈判缓和美苏紧张局势,解决国际争端。
典型事例是美苏之间进行的限制战略武器谈判(SALT),通过一系列谈判达成相关协议,缓解了美苏军备竞赛压力。
影响:尼克松主义的出台标志着美国对外战略从战后初期的进攻性遏制战略转向战略收缩与缓和。
它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美国的国际处境,缓解了美苏之间的军备竞赛和紧张对峙,推动了中美关系正常化进程(如1972年尼克松访华 )以及美苏之间的缓和;调整了美国与盟友的关系,促进了西方阵营内部关系的重新整合;对后续美国历届政府的对外政策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美国在新形势下制定对外战略的重要思想基础。
- 上一篇:阮囊羞涩什么意思?阮囊羞涩怎么读?
- 下一篇:什么是抢救运动,名词解释定义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