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米勒指数,名词解释定义是?
米勒指数(Miller indices)是用以表示晶体中晶面方向的一组数字,由英国矿物学家威廉·哈金斯·米勒(William Hallowes Miller)提出 。
确定晶面米勒指数的具体步骤如下: 建立坐标系:以晶胞的三条棱边为坐标轴 x xx、y yy、z zz,以晶胞的一个顶点为原点。
求出截距:如果晶面与坐标轴相交,测量晶面在三个坐标轴上的截距 a aa、b bb、c cc(单位为晶胞棱长)。
若晶面与某坐标轴平行,则截距为无穷大。
取截距的倒数:得到 1 / a 1/a1/a、1 / b 1/b1/b、1 / c 1/c1/c 。
化为最小整数比:将上述倒数乘以一个适当的系数,使其化为一组最小的整数 h hh、k kk、l ll,并用圆括号括起来,写成 ( h k l ) (hkl)(hkl) 的形式,这就是该晶面的米勒指数。
例如,某晶面在 x xx、y yy、z zz 轴上的截距分别为 2 22、3 33、6 66,则截距倒数分别为 1 / 2 1/21/2、1 / 3 1/31/3、1 / 6 1/61/6,将其乘以 6 66 化为最小整数比,得到 3 33、2 22、1 11,那么该晶面的米勒指数就是 ( 321 ) (321)(321) 。
米勒指数可以反映晶面在晶体中的取向,相同晶体结构中,具有相似性质的晶面往往具有一定规律的米勒指数关系。
不同的晶面,其原子排列方式不同,米勒指数也不同,在材料科学、晶体学研究等领域有着广泛应用,比如分析晶体的生长习性、理解材料的物理性质与晶面的关系等 。
- 上一篇:全酶是指()
- 下一篇:秉公无私什么意思?秉公无私怎么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