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鲍马序列,名词解释定义是?
鲍马序列(Bouma sequence)是由荷兰地质学家鲍马(Arnold H. Bouma)于1962年提出,用于描述浊流沉积的一种典型垂向层序。
它是识别古代浊积岩的重要标志,在沉积学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一个完整的鲍马序列自下而上通常由五个段组成,各段特征如下: A段(底部递变层段):是浊流沉积的底部,主要由砂级颗粒组成,粒度较粗。
该段具有明显的正递变特征,即从底部向上颗粒逐渐变细。
这是由于浊流在流动过程中,随着流速降低,携带的粗颗粒物质首先沉积下来,随后较细颗粒依次堆积。
A段常含有冲刷面,是浊流对下伏地层侵蚀作用的结果 。
B段(平行纹层段):紧接A段之上,以粉砂和细砂为主。
此段发育平行纹层构造,这些纹层是在浊流流速进一步降低时,悬浮物质缓慢沉积形成的。
与A段相比,B段颗粒更细,沉积环境相对稳定。
C段(流水波纹层段):主要由粉砂组成,常见流水成因的小型波纹层理。
这是因为浊流能量持续减弱,水流作用相对较弱,形成了这种具有一定方向性的波纹状沉积构造。
D段(水平纹层段):以泥质粉砂为主,发育水平纹层。
此时浊流基本停止活动,悬浮的细粒物质在静水条件下缓慢沉积,形成细腻的水平纹层。
E段(泥岩段):位于鲍马序列的最上部,主要为泥岩。
代表浊流沉积结束后,在相对平静的水体环境中,由细粒黏土物质缓慢堆积而成。
在实际地质剖面中,完整的鲍马序列并不总是出现,可能由于多种因素(如浊流强度变化、沉积环境差异等)导致某些段缺失。
但只要存在其中几个连续的段,依然可以作为识别浊积岩的重要依据。
- 上一篇:《阿郎恋曲》的原唱是谁?
- 下一篇:中国最早的历法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