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鸱尾/鸱吻/正吻/兽吻/大吻,名词解释定义是?
鸱尾、鸱吻、正吻、兽吻、大吻这些名词都与中国古代建筑屋脊上的装饰构件有关,以下为你详细解释: 鸱尾 起源与含义:鸱尾最初源于汉代,据说是受到印度佛教文化影响。
“鸱”是一种海鱼,相传它能喷浪降雨,将其形象置于屋顶,有辟火镇灾的寓意 。
形态特征:早期鸱尾形状相对简洁,多为鱼尾状,安放在正脊两端,尾部微微上翘,造型较为古朴。
鸱吻 演变与特点:鸱吻是鸱尾的进一步发展形式,出现于唐、宋时期。
此时的鸱吻在形象上逐渐丰富,龙头形的部件开始出现,它的尾部卷曲向内,仿佛咬住正脊,因此也被称为“吻”。
文化意义:除了保留辟火防灾的寓意外,还增添了装饰性,彰显建筑的等级与威严。
正吻 定义与位置:正吻是明清时期对位于建筑正脊两端装饰构件的称呼。
它处于建筑屋顶正脊的最外侧,是整个屋顶装饰的重要组成部分。
造型规范:造型上更加复杂华丽,一般由龙首、龙身等部分构成,工艺精细,雕刻精美,具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是建筑等级和身份地位的象征之一。
兽吻 广义与狭义理解:兽吻是一个较为宽泛的概念,从广义上讲,它泛指古建筑屋脊上各种兽类造型的吻饰;狭义来说,常指一些特定造型的吻兽。
这些吻兽形态多样,有的似龙非龙、似兽非兽,往往带有神话色彩和吉祥寓意。
装饰作用:不仅起到装饰美化建筑的作用,还承载着传统文化内涵,不同的兽吻在不同等级的建筑上有着严格规定。
大吻 通俗称谓与特点:大吻是民间对正脊两端较大型吻饰的通俗叫法,本质与正吻类似。
其特点在于体型较大,造型醒目,在建筑外观上非常突出,是人们观察古建筑时容易注意到的部分。
文化象征:大吻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装饰艺术的精湛技艺,蕴含着丰富的民俗文化和审美观念,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风貌和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 随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