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分离焦虑、陌生焦虑进行了“陌生情境”实验
“陌生情境”实验是由美国心理学家玛丽·安斯沃思(Mary Ainsworth)设计的一项经典研究,旨在考察儿童在与母亲短暂分离和重聚过程中的行为反应,以此来评估婴儿的依恋类型,同时也能很好地观察到儿童分离焦虑和陌生焦虑的表现 。
以下简述实验过程和结论: 实验过程 实验场景设置:实验在一个特殊的房间内进行,房间布置得像一个儿童游戏室,里面有各种各样的玩具。
参与者:主要是年龄在12 - 18个月左右的婴儿及其母亲。
实验步骤:实验过程分为八个阶段,每个阶段持续3分钟左右。
阶段1:母亲和婴儿进入房间,母亲坐在一旁,婴儿自由探索环境和玩具。
阶段2:一个陌生的成年人进入房间,先与母亲交谈,然后慢慢接近婴儿并试图互动。
阶段3:母亲悄悄离开房间,留下婴儿与陌生人独处。
此时重点观察婴儿对与母亲分离的反应,即分离焦虑的表现。
阶段4:母亲返回房间,与婴儿重聚,观察婴儿的反应,看其是否寻求安慰、能否很快平静下来等。
阶段5:母亲再次离开房间,让婴儿独自留在房间,进一步观察婴儿的分离焦虑情况。
阶段6:陌生人回到房间,替代母亲陪伴婴儿,观察婴儿对陌生人的反应,也就是陌生焦虑的表现。
阶段7:陌生人离开,婴儿完全独处,观察婴儿的反应。
阶段8:母亲最后回到房间,与婴儿重聚,再次观察婴儿的反应。
实验结论 通过对婴儿在各个阶段的行为表现进行详细观察和分析,安斯沃思发现婴儿在面对分离和陌生情境时存在不同的反应模式,由此总结出三种主要的依恋类型: 安全型依恋:这类婴儿在母亲在场时,会自由地进行探索、与陌生人互动;母亲离开时,会表现出明显的不安和分离焦虑;当母亲回来时,他们会主动寻求与母亲的接触,并且能够很快在母亲的安抚下平静下来。
回避型依恋:婴儿在母亲离开时,很少表现出分离焦虑,对母亲的离去和归来都不太在意,与陌生人互动时也没有明显的区别对待,似乎对母亲并没有特别强烈的情感依赖。
反抗型依恋:母亲离开前,这类婴儿就显得很警惕;母亲离开时,会表现出极度的痛苦和强烈的分离焦虑;母亲回来时,他们一方面想寻求母亲的安慰,另一方面又会对母亲的安抚表现出抗拒,很难平静下来。
“陌生情境”实验为深入理解儿童早期的情感发展、依恋关系以及分离焦虑和陌生焦虑提供了重要的研究依据,对后续的儿童心理学研究和育儿实践产生了深远影响。
- 上一篇:什么是Bohler角,名词解释定义是?
- 下一篇:什么是首调唱名法,名词解释定义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