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视崖实验及其意义
视崖实验简介 视崖实验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埃莉诺·吉布森(Eleanor J. Gibson)和理查德·沃克(Richard D. Walk)在 1960 年进行的一项旨在研究婴儿深度知觉发展的经典实验。
实验装置是一个特制的“视崖”,它看起来像是一张桌子,桌面由透明玻璃覆盖,在玻璃下方的一半铺设了与玻璃紧贴的棋盘格图案的布料,给人一种浅滩的视觉效果;另一半则将棋盘格布料放置在距离玻璃下方一定深度(比如几十厘米)的地方,造成一种悬崖落差的视觉错觉。
这样,从上方看,一边是看似“浅滩”,一边是看似“悬崖”。
实验时,将 6 - 14 个月大的婴儿放在视崖的中间位置,然后让婴儿的母亲分别在“浅滩”一侧和“悬崖”一侧呼唤婴儿。
实验结果 大部分婴儿能够轻松地爬向“浅滩”一侧;但当母亲在“悬崖”一侧呼唤时,尽管婴儿表现出想要靠近母亲的意愿,却很少有婴儿愿意爬过“悬崖”区域,很多婴儿会在边缘处犹豫、哭闹,不敢向前。
这表明婴儿已经能够感知到深度,具有了深度知觉,知道“悬崖”一侧存在危险。
实验意义 深度知觉发展方面:该实验有力地证明了婴儿在早期就具备深度知觉能力,并非像之前一些理论认为的那样,深度知觉是在后天较长时间的经验积累中逐渐形成的。
这为研究人类深度知觉的起源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实证依据,推动了发展心理学领域对于婴儿感知觉发展规律的深入探索。
认知发展理论完善方面:视崖实验结果丰富了人们对婴儿认知发展过程的理解。
它表明婴儿在生命早期就拥有一些先天的感知能力,这些能力是进一步认知世界和学习的基础,有助于完善认知发展理论体系,促使研究者重新思考先天因素和后天经验在认知发展中的相互作用。
实践应用方面:在育儿和教育实践中,视崖实验的结论具有指导意义。
了解婴儿很早就有深度知觉,家长和教育者可以更好地为婴儿创造安全的生活和学习环境,避免因婴儿对深度的误判而发生危险。
同时,也提醒在设计儿童玩具、游戏场景以及学习空间时,要充分考虑到儿童的深度知觉特点,以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和发展。
- 上一篇:什么是蜷卧,名词解释定义是?
- 下一篇:喜逐颜开什么意思?喜逐颜开怎么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