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建安风骨,名词解释定义是?
建安风骨又称“汉魏风骨”,是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诗歌美学风格概念,以下为你详细解释: 时代背景:建安是东汉末年汉献帝的年号,当时社会动荡不安,战乱频繁,百姓生活困苦。
然而,这一时期文学领域却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以曹操、曹丕、曹植父子和“建安七子”等为代表的文人,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创作风气活跃。
内涵特点 内容:作品多反映社会的动荡和人民的疾苦,抒发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统一天下的理想抱负与人生感慨,情感真挚深沉。
例如曹操的《蒿里行》“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生动描绘了战乱后荒凉凄惨的景象,流露出对百姓苦难的深切同情 。
风格:文风慷慨悲凉、刚健有力。
作家们在创作中毫不掩饰地表达内心的情感与志向,语言质朴刚劲,具有强烈的感染力与震撼力,形成独特的阳刚之美。
像曹植的《白马篇》,塑造了英勇无畏的少年英雄形象,全诗充满豪迈之气,体现出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文学影响:建安风骨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
它不仅是对前代文学传统的继承与创新,更是为后世文学发展树立典范。
后世诗人如李白、杜甫等都深受其影响,追求诗歌中充实的内容和刚健的风格,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文人在创作中坚守现实主义精神,注重作品思想深度与艺术感染力。
- 上一篇:大勇若怯什么意思?大勇若怯怎么读?
- 下一篇:阅读文献时5R代表什么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