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中庸,名词解释定义是?
《中庸》是中国古代论述人生修养境界的一部道德哲学专著,原属《礼记》第三十一篇,相传为战国时期子思所作。
宋代学者将《中庸》从《礼记》中抽出,与《大学》《论语》《孟子》合称为“四书”。
以下从不同角度为你阐释“中庸”: 字面含义: “中”指不偏不倚、中正平和,既不过度,也无不及;“庸”可理解为平常、恒常、用。
“中庸”整体意思是遵循不偏不倚的常理、正道 ,运用中和之道处理万事万物。
思想内涵:《中庸》开篇提出“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的观点,认为人的自然禀赋是性,顺着本性行事是道,通过后天修养践行道便是教化。
其核心思想在于倡导人们在为人处世、道德修养等方面追求一种恰到好处的平衡与和谐状态,不走极端。
例如在情感表达上,提倡“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即情绪未发作时要保持内心平静,发作时也要符合一定的节度。
在道德实践中,主张“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 ,意思是在处理事情时要把握事情的两个极端,采用适中的方法施之于民众。
政治理念:《中庸》强调为政者要实行德治和礼治,以“诚”为核心,通过自身的道德修养和以身作则来感化百姓,治理国家。
书中提到“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指出治理国家关键在于得到人才,而获得人才取决于统治者自身的品德修养,修养品德要遵循道义,遵循道义要以仁爱为本。
文化地位:作为儒家经典之一,《中庸》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道德智慧,对中国传统文化、哲学、伦理、教育等诸多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是研究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和儒家学说的重要文献,为后世提供了重要的价值观和方法论指导,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 上一篇:什么是桐城派,名词解释定义是?
- 下一篇:什么是百科全书派,名词解释定义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