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桐城派,名词解释定义是?
桐城派是我国清代文坛上最大的散文流派,亦称“桐城古文派”,世通称“桐城派”。
以下从其定义、得名由来、代表人物、文学主张、影响等方面详细介绍: 定义:桐城派以其文统的源远流长、文论的博大精深、著述的丰厚清正,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有显赫地位,是一个有着鲜明理论主张和写作风格,绵延时间久、影响范围广、作家数量多的散文流派。
得名由来:因其主要代表人物方苞、刘大櫆、姚鼐均系安徽桐城人,故名。
代表人物: 方苞:桐城派的创始人,他首倡“义法”之说。
“义”即“言有物” ,强调文章要有充实的内容;“法”即“言有序”,注重文章的结构条理和形式规范。
其文多为经说及书、序、碑、传之类,简洁严谨,颇具特色,代表作有《狱中杂记》《左忠毅公逸事》等。
刘大櫆:承上启下,着重探讨了“神气”“音节”“字句”三者之间的关系,认为“神气”是文章的灵魂,“音节”“字句”是表现“神气”的具体手段,丰富和发展了桐城派的文论,著有《论文偶记》等。
姚鼐:集大成者,他提出“义理、考据、辞章”合一的主张,进一步完善了桐城派的文论体系。
所谓“义理”指的是儒家的道德观念和思想体系;“考据”是对古代经典文献的考证和研究;“辞章”则强调文章的语言表达和艺术技巧。
他编选的《古文辞类纂》,成为当时和后世学习古文的重要范本,其作品如《登泰山记》等,写景状物细腻生动,富有韵味。
文学主张:桐城派主张学习先秦、两汉及唐宋八大家散文,讲究“清真雅正”和“文以载道”,在文章风格上追求简洁平淡、雅正规范,反对俚俗和繁芜。
影响:从康熙年间一直绵延至清末民初,前后延续时间长达二百余年,波及地域广,几乎涵盖全国,涌现出众多知名作家,如梅曾亮、管同、曾国藩等。
其作品对后世散文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规范了散文的创作理论和审美标准,推动了古代散文的传承与发展 。
- 上一篇:属于“进步”的反义词有()。
- 下一篇:什么是中庸,名词解释定义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