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痢疾内变形虫的生活史、危害及其防治方法。
生活史 痢疾内变形虫的生活史包括滋养体和包囊两个阶段: 滋养体阶段:滋养体是其活动、摄食及致病阶段。
它寄生在人体结肠内,以细菌、肠壁组织细胞等为食。
借助伪足运动,可侵袭肠黏膜,吞噬红细胞。
当肠道环境适宜时,滋养体以二分裂方式大量繁殖。
部分滋养体随粪便排出体外,但在外界环境中很快死亡。
包囊阶段:当肠内环境不利于滋养体生存时,滋养体分泌囊壁物质形成包囊。
包囊呈圆形,具有多层囊壁结构,抵抗力较强。
成熟包囊含有4个核,随粪便排出体外后,若被人误食,在人体小肠内,囊内细胞核进行分裂,形成8个小滋养体,小滋养体脱囊而出,进入大肠,定居于结肠黏膜皱褶或肠腺窝处,发育为大滋养体,继续生长繁殖,重复生活史。
危害 痢疾内变形虫主要寄生于人体结肠,可引发阿米巴痢疾和肝脓肿等疾病: 肠道病变:滋养体在结肠内可侵入肠黏膜,溶解破坏肠壁组织,形成溃疡。
患者会出现腹痛、腹泻、黏液血便等症状,大便呈果酱样,有腥臭味。
病情轻重不一,慢性患者可出现反复发作的情况,导致肠道功能紊乱、贫血、消瘦等并发症。
肠外病变:少数情况下,滋养体可随血流到达肝脏、肺、脑等部位,形成脓肿。
其中以阿米巴肝脓肿最为常见,患者会出现发热、肝区疼痛、肝脏肿大等症状,严重影响身体健康,甚至危及生命。
防治方法 预防措施 注意饮食卫生:不喝生水,不吃不洁食物,尤其是生冷的蔬菜、水果等,要洗净后食用。
避免食用来源不明或卫生状况差的食物,防止摄入被包囊污染的食物和水。
加强粪便管理:妥善处理粪便,防止粪便污染水源和土壤。
对公共卫生设施和家庭厕所进行定期清洁和消毒,减少包囊传播的机会。
注意个人卫生: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如饭前便后洗手,勤剪指甲等,避免经手接触感染。
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常用药物有甲硝唑、替硝唑等,这些药物对滋养体有强大的杀灭作用,可有效控制症状。
对于慢性患者或带虫者,可选用二氯尼特等药物,以消除肠腔内的包囊。
对症治疗:针对患者出现的症状进行相应处理,如补充水分和电解质,纠正脱水和电解质紊乱;对于腹痛、腹泻严重者,给予适当的止痛、止泻药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