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氏栲的介绍和历史
介绍 格氏栲(学名:Castanopsis kawakamii Hayata ),又名青钩栲、赤枝栲,属于壳斗科栲属,是中国国家重点二级保护野生植物。
形态特征 植株:常绿大乔木,高可达30米,胸径达1米以上。
树干通直圆满,树皮呈暗褐色,裂成不规则块状。
枝叶:小枝无毛,具沟槽,叶片革质,椭圆形至卵状披针形,长7-15厘米,宽2.5-6厘米,顶端渐尖或短渐尖,基部楔形或宽楔形,边缘中部以上有疏锯齿,下面被红棕色或灰白色鳞秕。
果实:壳斗球形,连刺直径2.5-3.5厘米,壁厚3-4毫米;刺长10-15毫米,多条在基部合生成刺束,较密生,壳斗外壁可见部分被刺完全遮蔽;坚果扁圆锥形,直径1.5-1.8厘米,高1.2-1.5厘米,密被褐色绒毛,果脐微凸起,直径5-6毫米。
生长习性:多生于海拔200-1000米的山地林中,喜温暖湿润气候,耐荫性强。
对土壤要求较严格,适生于土层深厚、肥沃、排水良好的酸性土壤。
分布范围:主要分布于中国福建中部及南部、江西南部、广东北部、广西东南部。
历史 格氏栲是古老的树种,在地球上已经生存了数百万年。
它见证了地质变迁和气候的巨大变化,顽强地延续至今。
发现命名:1911年由日本植物学家早田文藏(Hayata)首次发现并正式命名。
模式标本采自中国台湾省南投县仁爱乡。
科研价值凸显:随着近现代植物学研究的发展,格氏栲独特的生物学特性和在森林生态系统中的重要地位逐渐被认识。
因其是中国特有的珍稀栲属种类,对于研究壳斗科植物的系统发育、植物区系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保护重视历程:由于长期以来人类活动的影响,如森林砍伐、开垦耕地等,格氏栲的生存环境遭到破坏,种群数量逐渐减少。
为了保护这一珍稀物种,中国将其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加强对其原生地的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如福建三明格氏栲自然保护区,对格氏栲及其生态环境进行有效保护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