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美之美》写作手法
《大美之美》是作家马丽华创作的一篇散文,文章主要描绘了西藏壮丽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人文风情,表达了作者对这片土地深深的赞美与敬畏之情。这篇文章运用了多种写作手法,以下是一些较为突出的方面:
对比衬托
自然景观对比:文中将西藏不同区域、不同形态的自然景观进行对比。例如把雪山的冷峻、荒原的广袤与湖泊的灵动相互映衬,突出了西藏自然景观的丰富多样和各自独特的魅力。通过这种对比,让读者更强烈地感受到西藏自然之美的多元性,每一种景观都在彼此的对照中显得更加鲜明独特。
与其他地方对比:作者还将西藏与自己熟悉的内地环境相对比,内地的繁华热闹、秩序井然与西藏的原始粗犷、自由奔放形成反差。这种对比不仅强化了西藏给作者带来的震撼和新鲜感,也让读者更清晰地把握到西藏之美的独特之处,即那种远离世俗、未经雕琢的原始之美。
细腻描写
视觉描写:作者对西藏的自然景色展开了细致入微的视觉描写。如描写雪山时,对雪山的颜色、形状、在不同光线条件下的光影变化等进行刻画,让读者仿佛亲眼目睹那洁白巍峨的雪山矗立眼前。描写荒原时,对荒原上的植被、沙石,以及广阔无垠的景象进行描绘,使读者能真切感受到荒原的雄浑壮阔。
综合感官描写:除视觉外,还调动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进行描写。比如描写狂风呼啸时,让读者仿佛能听到风刮过荒原的声音;描写稀薄的空气时,使读者似乎能感受到那种呼吸的艰难,从多个角度全方位地呈现出西藏的自然风貌,增强了读者身临其境的感受。
情景交融
借景抒情:作者在描绘西藏美景的过程中,融入了自己深厚的情感。面对壮丽的自然景观,作者流露出惊叹、赞美之情;在体验当地独特的人文风情时,又饱含着尊重与热爱。例如在描述藏民的生活习俗和信仰仪式时,字里行间都渗透着对他们精神世界的敬重,将自己的情感与所描绘的景物和人文紧密相连,使文章不仅仅是单纯的景物描写,更充满了浓厚的情感色彩。
以情驭景:作者的情感又反过来影响对景物的选择和描写方式。因为内心对西藏的热爱与向往,所以选取那些最能体现西藏特色和魅力的景色进行浓墨重彩的描绘,并且在描写中赋予景物以情感意义,让读者深刻感受到作者对这片土地深深的眷恋和赞美。
象征手法
自然景观的象征:文中的一些自然景观被赋予了象征意义。例如,雪山常常象征着神圣、高洁和永恒,它屹立在西藏大地,历经岁月沧桑而不变,代表着一种超越尘世的精神境界;荒原象征着生命的坚韧与顽强,尽管环境恶劣,但依然孕育着各种生命形式,象征着大自然蓬勃不息的生命力。
人文元素的象征:藏民的宗教信仰、传统习俗等人文元素也具有象征意义。转经筒、玛尼堆等宗教器物象征着藏民对信仰的虔诚和对美好生活的祈愿;藏民们质朴的生活方式和坚韧的精神象征着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想状态,通过这些象征手法,深化了文章的主题,使读者对西藏之美的理解上升到精神层面。
引用传说
增添神秘色彩:作者在文中引用了一些西藏当地的传说故事,这些传说为西藏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增添了浓郁的神秘色彩。传说中的神灵、英雄事迹与现实中的山川河流、民俗风情交织在一起,使西藏这片土地充满了奇幻色彩,激发了读者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丰富文化内涵:传说作为西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当地人民的历史记忆、价值观和审美情趣。引用传说进一步丰富了文章的文化内涵,让读者在欣赏美景的同时,深入了解西藏的文化底蕴,体会到这片土地深厚的历史积淀和独特的文化魅力。
- 上一篇:learn from和learn...from的区别
- 下一篇:大悲咒温州本地话教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