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七干校的历史简介
五七干校是“文化大革命”期间,为贯彻毛泽东“五七指示” ,将党政机关干部、科技人员和大专院校教师等下放到农村,进行劳动锻炼、思想改造的场所。以下是详细介绍:
起源与背景
1966年5月7日 ,毛泽东看了总后勤部《关于进一步搞好部队农副业生产的报告》后,给林彪写了一封信(简称“五七指示”)。信中提出各行各业均应一业为主,兼学别样,从事农副业生产,批判资产阶级。随后,全国各地纷纷响应,开始创办五七干校。
发展历程
创办初期(1968 - 1970年):1968年10月5日,《人民日报》在头版头条发表了黑龙江省革委会《柳河五七干校为机关革命化提供了新的经验》的报道,并加编者按传达毛泽东关于干部下放劳动的指示。此后,五七干校在全国范围内迅速兴办起来。大批党政机关干部、知识分子、青年学生等被下放到五七干校,接受“再教育”。
大规模建设阶段(1970 - 1973年):这一时期,五七干校进入大规模建设阶段,几乎每个县、每个大型企业和单位都设有五七干校。学员们在干校参加农业生产劳动,如种地、养猪、砍柴等,同时还要进行政治学习和思想汇报,接受所谓的“阶级斗争教育”。
后期调整(1973 - 1976年):随着“文化大革命”后期形势的变化,五七干校的办学方向和任务也有所调整。一些干校开始注重结合生产实际,开展一些技术培训和科研活动,但总体上仍受极“左”思潮的影响。
主要活动与影响
劳动锻炼:五七干校的主要活动之一是组织学员参加体力劳动。通过种地、养殖、基建等劳动,让学员们体验农民生活,改造思想。例如,许多知识分子此前缺乏体力劳动经验,在干校中学会了各种农活技能。
思想改造:强调政治学习和思想批判,要求学员们对照“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检查自己的“资产阶级思想”。这种思想改造运动在当时的政治氛围下,对学员的思想造成了极大的冲击和扭曲。
正面影响:从客观角度看,五七干校对部分学员来说,使其了解了基层和农村的实际情况,增强了劳动观念和对艰苦生活的适应能力。一些学员在干校期间与当地农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对日后的工作和生活产生了积极影响。
负面影响:五七干校是“文化大革命”极“左”路线的产物,它打乱了正常的工作和生活秩序,使大批干部、知识分子被迫离开工作岗位,耽误了他们的业务钻研和知识更新,给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和人才培养造成了严重损失。
结束与落幕
1976年10月,“文化大革命”结束。随着拨乱反正工作的推进,五七干校陆续停办。到20世纪80年代初,各地的五七干校基本完成了历史使命,退出了历史舞台。五七干校作为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见证了那个时代的混乱与曲折,也为后人反思这段历史提供了重要的研究素材。
- 上一篇:bookcase和bookshelf的区别
- 下一篇:ip 地址反查域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