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盾的农村三部曲是指
茅盾的“农村三部曲”指的是《春蚕》《秋收》《残冬》 。这三部小说从不同角度描写了20世纪30年代初期中国江南农村的社会生活,反映了那个特定历史时期农村经济破产、农民悲惨命运以及农民逐渐觉醒反抗的过程,构成了一幅完整的农村社会画卷。具体介绍如下:
《春蚕》:发表于1932年11月《现代》第2卷第1期。小说以养蚕为主线,讲述了老通宝一家为了养蚕丰收,付出了辛勤劳动和大量成本,但最终因茧价暴跌,不仅没有获利,反而负债累累。通过这个故事,展现了帝国主义经济侵略下,中国农村传统自然经济受到的冲击。
《秋收》:发表于1933年4月、5月《申报月刊》第2卷第4期、第5期,是《春蚕》的续篇。故事紧接上篇,写老通宝一家在春蚕失败后,寄希望于秋收,然而遭遇了旱灾、虫灾以及地主的剥削,粮食收成无几,生活陷入更加艰难的境地。作品进一步揭示了农村经济崩溃的惨状 。
《残冬》:发表于1933年《文学(上海1933)》第1卷第1期,是该“三部曲”的终篇。此时的农村已经破败不堪,老通宝生病,家庭陷入绝境。在这种情况下,年轻一代的农民开始觉醒,不再默默忍受苦难,走上了反抗斗争的道路,预示着农村社会即将发生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