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届三中全会的意义
十八届三中全会具有极其重大的历史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全面深化改革的总部署与总动员
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对中国未来的全面深化改革进行了系统、全面的战略部署,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各个领域,明确了改革的总体目标、战略重点、优先顺序、主攻方向、工作机制、推进方式和时间表、路线图,是指导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纲领性文件,为未来十年甚至更长时间的改革发展指明了清晰方向。
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突破
提出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一重大理论创新,从根本上改变了对政府和市场关系的传统认识,为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推动资源配置依据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市场竞争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激发了各类市场主体的活力和创造力,促进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
社会民生领域的积极变革
在教育、医疗、就业、社会保障等诸多社会民生领域推出一系列改革举措。例如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探索招生和考试相对分离、学生考试多次选择、学校依法自主招生、专业机构组织实施、政府宏观管理、社会参与监督的运行机制,努力构建衔接沟通各级各类教育、认可多种学习成果的终身学习立交桥,为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提供更多机会;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等,提升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与和谐稳定。
民主法治建设的有力推进
强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提出改进预算管理制度、完善税收制度、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等财税体制改革措施,为民主法治建设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维护宪法法律权威,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确保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障公民权利和自由,为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了重要保障。
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初步构建
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布局,提出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等一系列制度创新举措,为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建设美丽中国提供了制度保障,开启了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新篇章。
国防和军队改革的重要起点
对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作出战略部署,提出要深化军队体制编制调整改革,推进军队政策制度调整改革,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等重大任务。这是中国军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进行的一次整体性、革命性变革,对于提高国防实力和军队战斗力,维护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具有深远意义。
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的深入推进
加强党的领导制度体系建设,完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提高党的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通过一系列改革举措,加强党的自身建设,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提高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
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其全面、深刻、长远的改革举措,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推动中国在新时代不断迈向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