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感觉派名词解释
新感觉派是20世纪30年代在中国上海兴起的一个现代主义文学流派,主要代表作家有穆时英、刘呐鸥、施蛰存等。以下从多个方面对其进行详细阐释:
起源与背景
它受到日本新感觉派文学以及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影响,同时结合了当时中国上海等大都市快速发展所带来的社会变化。20世纪30年代,上海成为远东第一大都市,商业繁荣、文化多元,新感觉派正是在这样的都市土壤中应运而生,旨在通过文学作品反映现代都市生活的光怪陆离和人们精神世界的变化。
文学主张
新感觉派强调主观感受和直觉,追求对现实的“新的感觉”。他们认为传统的写实手法已无法真实地呈现现代都市生活的复杂性与多变性,主张以独特的感觉和新奇的手法去描写客观世界,注重挖掘人物潜意识和变态心理,试图从全新的角度揭示现代都市人的生存状态和精神困境。
创作特点
题材内容:多聚焦于现代都市生活,描绘都市中的摩登男女、舞场、酒吧、影院等现代都市景观和消费娱乐场所,展现都市的繁华喧嚣以及隐藏在背后的空虚、堕落和迷茫,揭示都市文明对人性的压抑和扭曲。例如穆时英的《夜总会里的五个人》,生动刻画了在夜总会这一特定空间里不同人物的荒诞行为和复杂心态。
艺术技巧:在形式和技巧上大胆创新,大量运用意识流、蒙太奇、象征、暗示等现代派手法。打破传统叙事结构,采用跳跃、多变的叙事方式,使小说情节碎片化,增强故事的节奏感和紧张感;在语言上追求新颖奇特,善用通感、比喻等修辞手法,赋予文字强烈的视觉、听觉等感官冲击力,以营造独特的艺术氛围。如刘呐鸥的小说,文字充满节奏感和画面感,生动展现出都市生活的快节奏与迷幻色彩。
文学地位与影响
新感觉派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独特地位,是中国第一个自觉运用现代派手法进行创作的文学流派,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丰富了中国现代文学的表现形式和内涵。它对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一定影响,启发了一批作家对现代都市题材的关注和对新的创作技巧的探索 。
- 上一篇:《竹里馆》原文及翻译
- 下一篇:超高校级和超高中级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