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暑是什么意思?
小暑的小表示程度,代表一般,一点的意思,暑的意思是炎热,所以小暑的意思就是小热,一般热,指天气开始炎热,但还没到最热的时候;
小暑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第十一个节气,夏天的第五个节气,表示盛夏时节的正式开始,每年的阳历7月7日或8日,太阳到达黄经105°时为小暑;
小暑时节,江淮流域梅雨即将结束,盛夏开始,气温升高,并进入伏旱期;而华北、东北地区进入多雨季节,热带气旋活动频繁,登陆中国的热带气旋开始增多。
小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一个节气,表示夏季的第五个节气,也是季夏时节的开始。
1、小暑的天文
小暑是指太阳到达黄经105度时,约在每年的公历7月6日至8日之间。这时,北半球的日照时间逐渐缩短,但气温还会继续上升,直到大暑才达到最高点。
2、小暑的气候
小暑是指天气开始炎热,但还不是最热的时期。小暑虽不是一年中最炎热的时节,但紧接着就是一年中最热的节气——大暑。民间有“小暑大暑,上蒸下煮”之说。中国多地自小暑起进入伏天,伏天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时段。
3、小暑的农事
小暑是指万物狂长的时节。小暑时节,全国各地农作物都进入了茁壮成长阶段,需要加强田樱模搭间管理和灾害防治。也是收割冬、春小麦等作物和栽种晚稻、夏玉米等作物的重要时期。
4、小暑的生活
小暑是指人们要注意防脊拿暑降温和养生保健的时节。小暑后,人们应当少外出以避暑气,饮食上应选择清凉消暑的食品,如西瓜、藕、茉莉花茶等。也要注意补充水分和营养,防止中暑和脱水。
关于小暑节气的五个习俗
1、吃暑羊
在鲁南和苏北地区,在小暑时节有吃羊肉的传统习俗。羊肉有补虚益气、祛寒除湿、增强抵抗力的作用,适合在夏季食用。民间有“彭城伏羊一碗汤,不用神医开药方”之说。
2、食新
在南方地区码清有小暑时节“食新”的习俗。农民会用新打的米、麦等磨成粉,制成各种面饼、面条等,邻居乡亲分享来吃,表达对丰收的祈愿。同时这些新货也要准备一份祭祀祖先和五谷大神。
3、封斋
在湘西苗族地区,在小暑前后有封斋日的习俗。这段时期,禁食鸡、鸭、鱼、鳖、蟹等物,据说误食了要招灾祸。但仍可吃猪、牛、羊肉。
4、吃伏面
在北方地区有“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的说法。人们用新磨的面粉包饺子或者吃顿新白面做的面条。
5、养蝈蝈儿
蝈蝈儿是一种常用翅摩擦发声的昆虫,声音洪亮而又富于变化。夏秋之间,儿童大多饲养它们。蝈蝈儿吃丝瓜花和瓜瓤,叫声和促织相似而又比促织清越。
小暑是什么意思 小暑(Lesser Heat),是二十四节气之第十一个节气,也是干支历午月的结束以及未月的起始;公历每年7月7日或8日视太阳到达黄经105°时为小暑。暑,表示炎热的意思,小暑为小热,还不十分热。意指天气开始炎热,但还没到最热,全国大部分地区基本符合。全国的农作物都进入了茁壮成长阶段,需加强田间管理。
小暑大暑什么意思 小暑、大暑、处暑――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还未达最热,大暑才是最热时节,处暑是暑天即将结束的日子。它们分别处在每年公历的7月7日、7月23日和8月23日左右。
小暑
节气
绿树浓荫,时至小暑。四川盆地小暑时平均气温为26℃左右,已是盛夏,颇感炎热,但还未到最热的时候。常年7月中旬,盆地东南低海拔河谷地区,可开始出现日平均气温高于30℃、日最高气温高于35℃的集中时段,这对杂交水稻抽穗扬花不利。除了事先在作布局上应该充分考虑这个因素外,已经栽插的要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在川西高原北部,此时仍可见霜雪,相当于盆地初春时节景象。小暑前后,盆地西部进入暴雨最多季节,常年7、8两月的暴雨日数可占全年的75%以上,一般为3天左右。在地势起伏较大的地方,常有山洪暴发,甚至引起泥石流。但在盆地东部,小暑以后因常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多连晴高温天气,开始进入伏旱期。四川省盆地这一东旱西涝的气候特点,与农业丰收关系很大,必须及早分别采取抗旱、防洪措施,尽量减轻危害。小暑前后,四川省各地进入雷暴最多的季节。雷暴是一种剧烈的天气现象,常与大风、暴雨相伴出现,有时还有冰雹,容易造成灾害,亦须注意预防。
大暑
节气
暑是炎热的意思。表明它是一年中最热的节气。一般说来,大暑节气是盆地一年中日照最多、气温最高的时期,热的大暑是茉莉、荷花盛开的季节,馨香沁人的茉莉,天气愈热香愈浓郁,给人洁净芬芳的享受。高洁的荷花,不畏烈日骤雨,晨开暮敛,诗人赞美它“映日荷花别样红”,生机勃勃的盛夏,正孕育着丰收。
小暑的习俗是什么? 过去民间有小暑“食新”习俗,即在小暑过后尝新米,农民将新割的稻谷碾成米后,做好饭供祀五谷大神和祖先,然后人人吃尝新酒等。据说“吃新”乃“吃辛”,是小暑节后第一个辛日。城市一般买少量新米与老米同煮,加上新上市的蔬菜等。所以,民间有小暑吃黍,大暑吃谷之说。伏天民谚有“头伏萝卜二伏菜,三伏还能种荞麦”,“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头伏吃饺子是传统习俗,伏日人们食欲不振,往往比常日消瘦,俗谓之苦夏,而饺子在传统习俗里正是开胃解馋的食物。山东有的地方吃生黄瓜和煮鸡蛋来治苦夏,入伏的早晨吃鸡蛋,不吃别的食物。徐州人入伏吃羊肉,称为“吃伏羊”,这种习俗可上溯到尧舜时期,在民间有“彭城伏羊一碗汤,不用神医开药方”之说法。徐州人对吃伏羊的喜爱莫过于当地民谣“六月六接姑娘,新麦饼羊肉汤”。伏日吃面习俗至少三国时期就已开始了。《魏氏春秋》:“伏日食汤饼,取巾拭汗,面色皎然”,这里的汤饼就是热汤面。《荆楚岁时记》中说:“六月伏日食汤饼,名为辟恶。”五月是恶月,六月亦沾恶月的边儿,故也应“辟恶”。伏天还可吃过水面、炒面。所谓炒面是用锅将面粉炒干炒熟,然后用水加糖拌着吃,这种吃法汉代已有唐宋时更为普遍,不过那时是先炒熟麦粒,然后再磨面食之。唐代医学家苏恭说,炒面可解烦热,止泄,实大肠。另外,山东临沂地区有给牛改善饮食的习俗,伏日煮麦仁汤给牛喝,据说牛喝了身子壮,能干活,不淌汗。民谣:春牛鞭,舐牛汉(公牛),麦仁汤,舐牛饭,舐牛喝了不淌汗,熬到六月再一遍。
小暑和大暑有什么区别? 小暑、大暑、处暑――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还未达最热,大暑才是最热时节,处暑是暑天即将结束的日子。它们分别处在每年公历的7月7日、7月23日和8月23日左右。 小暑:斗指辛。太阳黄经为105°。天气已经很热,但不到是热的时候,所以叫小暑。此时,已是初伏前后。 大暑:斗指丙。太阳黄经为120°。大暑是一年中最热的节气,正值勤二伏前后,长江流域的许多地方,经常出现40℃高温天气。要作好防暑降温工作。这个节气雨水多,在“小暑、大暑,淹死老鼠”的谚语,要注意防汛防涝。
- 上一篇:铁树果的功效与作用
- 下一篇:树莓是什么 树莓的功效与作用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