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风民俗作文15篇
作文一:春节的魅力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
”在众多传统节日中,春节无疑是最热闹、最受重视的一个。
进入腊月,年味儿就渐渐浓起来了。
腊月初八,家家户户都会熬腊八粥。
各种谷物、豆类汇聚一锅,小火慢炖,熬出的粥香气四溢,喝上一口,暖身又暖心。
这腊八粥不仅是美食,更蕴含着人们对丰收和吉祥的祈愿。
到了腊月二十三,是送灶王爷上天的日子。
人们会在灶台上摆上糖果等供品,希望灶王爷能在玉帝面前多美言几句,保佑全家平安。
接下来就是忙碌的大扫除,把家里打扫得干干净净,辞旧迎新。
还要准备各种年货,炸丸子、蒸年糕、做腊肉……整个家里都弥漫着浓浓的香味。
除夕那天,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团圆饭。
满桌的佳肴,每一道都有美好的寓意。
鱼代表年年有余,饺子象征着团圆。
大家一边吃饭,一边看春晚,欢声笑语回荡在屋子里。
当新年的钟声敲响,鞭炮声便响彻夜空。
绚丽的烟花照亮了黑暗,人们欢呼着,迎接新的一年。
初一早上,晚辈要给长辈拜年,长辈会给晚辈发红包,祝福他们健康成长。
春节期间,还有舞龙舞狮、逛庙会等活动。
舞龙舞狮的队伍走街串巷,精彩的表演引得人们阵阵喝彩。
庙会上人山人海,各种小吃、手工艺品琳琅满目,让人目不暇接。
春节,承载着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凝聚着家人间的亲情,传递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它的魅力永远不会消散。
作文二:端午粽香情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的端午节。
这一天,处处弥漫着粽叶的清香,充满了浓浓的节日氛围。
端午节的起源有多种说法,其中最广为人知的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相传屈原投江后,百姓们为了不让鱼虾啃食他的身体,就包粽子投入江中。
从此,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便流传下来。
节前,家家户户都会准备包粽子的材料。
翠绿的粽叶、雪白的糯米、红红的枣子或咸香的肉馅,光是看着就让人垂涎欲滴。
包粽子可是个技术活,奶奶熟练地拿起一片粽叶,卷成一个漏斗状,放入糯米和馅料,再用绳子紧紧扎好,一个漂亮的粽子就包好了。
我在一旁学着奶奶的样子,却总是笨手笨脚,不是粽叶破了,就是绳子系不紧,但奶奶总是耐心地指导我。
除了包粽子,端午节还有挂菖蒲、艾叶的习俗。
在门口挂上菖蒲和艾叶,据说可以驱邪避灾。
那淡淡的草药香,给节日增添了一份别样的气息。
赛龙舟也是端午节必不可少的活动。
江河里,一条条色彩斑斓的龙舟蓄势待发。
鼓手站在船头,有节奏地敲打着鼓点,船员们随着鼓点的节奏奋力划桨。
龙舟如离弦之箭,在江面上飞驰。
两岸的观众呐喊助威,场面十分壮观。
端午节,不仅仅是吃几个粽子,看一场龙舟赛,它更像是一条纽带,连接着过去与现在,让我们铭记历史,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感受那份浓浓的家国情怀。
作文三:中秋月圆时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中秋佳节,向来寄托着人们对团圆的美好期盼。
临近中秋,大街小巷都弥漫着月饼的香甜味道。
商店里摆满了各式各样的月饼,有莲蓉馅、豆沙馅、蛋黄馅的,包装精美,让人忍不住想买上几盒。
中秋节当天,一家人早早地就开始忙碌起来。
爸爸妈妈准备丰盛的晚餐,爷爷奶奶则在院子里摆上一张桌子,放上月饼、水果等供品,用来祭拜月神。
当夜幕降临,明月缓缓升起,像一个大银盘挂在天空。
月光洒在大地上,给万物都披上了一层银色的纱衣。
一家人围坐在桌旁,一边品尝着美味的月饼和水果,一边欣赏着皎洁的月光。
大家有说有笑,分享着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这时,奶奶会给我们讲起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的古老传说,那些神奇的故事仿佛把我们带入了一个梦幻般的世界。
望着那圆圆的月亮,我不禁想起远方的亲人。
虽然我们不能相聚在一起,但我们共享着同一轮明月,心中的思念也仿佛通过月光传递到了他们身边。
中秋的夜晚,宁静而美好。
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人们放下忙碌的工作,回归家庭,享受着团圆的温馨时刻。
中秋月圆,不仅是自然景观的美丽呈现,更是中华民族情感的寄托,它让我们懂得珍惜亲情,珍惜相聚的时光。
作文四:热闹的元宵节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萧声动,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
”辛弃疾的这首词生动地描绘了元宵节的热闹景象。
元宵节这天,大街小巷张灯结彩,到处洋溢着喜庆的气氛。
一大早,家家户户就开始准备做元宵。
糯米粉加水揉成面团,分成小块,包上各种馅料,搓成圆圆的元宵。
有芝麻馅的、花生馅的,咬上一口,香甜可口,满嘴留香。
夜幕降临,花灯展便拉开了帷幕。
街道两旁的树上挂满了各式各样的花灯,有造型逼真的动物花灯,如活泼可爱的兔子灯、威风凛凛的老虎灯;有寓意吉祥的宫灯,上面绘着精美的图案;还有充满创意的现代花灯,闪烁着五彩的光芒。
人们穿梭在花灯的海洋中,欣赏着这美丽的夜景,不时发出赞叹声。
猜灯谜是元宵节必不可少的活动。
在花灯下,悬挂着许多写有灯谜的纸条。
人们围在灯谜前,绞尽脑汁地思考答案。
猜对了就能获得一份小奖品,大家都乐此不疲。
当然,最精彩的要数舞龙舞狮表演了。
舞龙的队伍举着长长的巨龙,巨龙在他们的舞动下活灵活现,时而腾飞,时而盘旋。
舞狮的演员们也不甘示弱,狮子做出各种俏皮的动作,引得观众阵阵喝彩。
当烟花在夜空中绽放,整个城市都沸腾了。
绚丽多彩的烟花照亮了夜空,与花灯交相辉映,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
元宵节,就是这样一个充满欢乐和温馨的节日,它让人们在热闹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作文五:彝族火把节 在我国西南地区,有一个热情奔放的民族——彝族,他们有一个盛大的传统节日——火把节。
火把节一般在农历六月二十四这一天举行,持续三天三夜。
节日前夕,彝族同胞们就开始忙碌起来,准备各种美食和祭祀用品。
火把节第一天,人们身着盛装,聚集在广场上。
祭司庄重地举行祭火仪式,祈求火神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畜兴旺。
随后,人们点燃手中的火把,形成一条长长的火龙,照亮了整个村庄。
第二天,是火把节最热闹的一天。
白天,人们进行各种传统的体育活动,如摔跤、赛马、斗牛等。
小伙子们在赛场上一展身手,他们勇猛顽强,为了荣誉而拼搏。
姑娘们则穿着漂亮的服饰,在一旁呐喊助威。
晚上,人们围着篝火跳舞,这就是著名的“达体舞”。
大家手拉手,围成一个大圆圈,跟着欢快的节奏,尽情地舞动。
熊熊燃烧的篝火映照着人们灿烂的笑容,整个夜晚都沉浸在欢乐的海洋中。
第三天,人们将手中的火把聚在一起,形成巨大的火堆。
大家围绕着火堆,跳起欢快的舞蹈,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同时,这一天也是青年男女表达爱意的好时机。
他们通过对歌、跳舞等方式,寻找自己心仪的对象。
如果双方情投意合,就会互赠信物,定下终身。
火把节不仅是彝族人民的传统节日,更是他们团结友爱、追求幸福生活的象征。
它承载着彝族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吸引着无数人去了解和感受这个民族独特的魅力。
作文六:傣族泼水节 “水花放,傣家狂”,每年的四月中旬,傣族人民迎来了他们最盛大的节日——泼水节。
泼水节一般持续三到四天,第一天相当于除夕,傣语叫“麦日”。
这一天,人们打扫房屋,清洗衣物,准备迎接新年。
第二天是“恼日”,也叫空日。
这一天,人们会举行赛龙舟活动。
在澜沧江上,一艘艘雕刻精美的龙舟在江面上飞驰。
船员们齐心协力,挥动船桨,溅起层层水花。
岸上的观众呐喊助威,场面十分壮观。
到了第三天,也就是新年的第一天,傣语称“叭网玛”,意为岁首。
这一天是泼水节的高潮。
清晨,人们身着鲜艳的民族服装,前往寺庙浴佛。
他们用纯净的清水为佛像洗尘,祈求佛祖保佑。
浴佛结束后,泼水活动就正式开始了。
人们拿着各种容器,盛满清水,互相泼洒。
被泼到的水越多,就意味着得到的祝福越多,新的一年就会越幸福、越吉祥。
无论是相识的还是陌生的,人们都尽情地泼洒着欢乐和祝福。
除了泼水,泼水节期间还有放高升、孔明灯等活动。
高升是一种自制的土火箭,点燃后会飞向天空,寓意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孔明灯则在夜晚放飞,一盏盏孔明灯缓缓升上天空,如同繁星点点,照亮了夜空,也承载着人们的美好心愿。
在泼水节的日子里,傣族人民用他们的热情和欢乐,感染着每一个人。
这个节日不仅是傣族文化的集中展示,更是增进民族团结、促进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
作文七:蒙古族那达慕大会 广袤的草原上,每年都会举行一场盛大的聚会——蒙古族那达慕大会。
这是蒙古族人民一年一度的传统盛会,充满了浓郁的草原风情。
那达慕大会通常在夏秋之交举行,此时的草原水草丰美,牛羊肥壮。
大会一开始,首先进行的是开幕式。
骑手们身着鲜艳的蒙古族服饰,骑着骏马,在草原上奔腾。
他们身姿矫健,展示着蒙古族的豪迈与奔放。
那达慕大会的重头戏是传统的竞技项目,有赛马、摔跤、射箭等。
赛马是最激动人心的项目之一,一匹匹骏马在骑手的驾驭下,如离弦之箭般在草原上飞驰。
骑手们紧紧握住缰绳,与马默契配合,向着终点冲刺。
观众们在一旁呐喊助威,欢呼声、马蹄声交织在一起,响彻整个草原。
摔跤是蒙古族男儿展示力量和技巧的舞台。
选手们身着特制的摔跤服,袒露着结实的胸膛。
比赛开始后,他们互相扭抱、推搡,运用各种技巧将对手摔倒在地。
每一次精彩的摔倒都会赢得观众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
射箭项目同样精彩,选手们手持传统的弓箭,站在规定的距离外,瞄准靶心。
他们眼神专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