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记叙文阅读的10个方法
以下是记叙文阅读的10个方法: 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快速浏览全文,明确文章的主要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可以通过标题、开头、结尾以及文中反复出现的关键词来把握核心内容。
例如《背影》,标题点明了写作对象,阅读时围绕“背影”这一关键线索,能快速了解文章是通过描写父亲的背影来体现父子深情。
分析人物形象 从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描写入手。
这些描写直接展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和精神品质。
比如《孔乙己》中,通过孔乙己“排出九文大钱”的动作描写,生动地表现出他在短衣帮面前炫耀又穷酸的特点。
关注人物所做的事情,所谓“事如其人”,人物的行为往往反映其内在品质。
留意文中其他人物对该人物的评价,侧面烘托也能丰富人物形象。
理清文章线索 记叙文的线索多种多样,可能是人物、事物、情感、时间、地点等。
如《羚羊木雕》以“羚羊木雕”这一物品为线索,贯穿全文,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找到线索有助于把握文章的脉络和结构。
有些文章可能有明线和暗线,明线通常是具体的事物或事件发展过程,暗线则往往是人物的情感变化或主题思想,双线并行使文章结构更严谨,内涵更丰富。
把握文章主旨 关注文章的标题、开头和结尾。
标题常常能揭示文章的主题方向,开头可能奠定情感基调或引出主题,结尾则往往卒章显志,直接点明或升华主题。
例如《春》的结尾,作者用三个比喻句赞美春天,深化了对春天的喜爱与赞美之情,点明主旨。
分析文中议论、抒情的语句,这些语句往往是作者表达观点和情感的关键所在,对理解主旨有很大帮助。
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的写作意图来思考,不同的时代背景会赋予作品特定的内涵。
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自然环境描写包括天气、季节、景物等。
它可以渲染气氛,如《故乡》中“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的描写,渲染了故乡衰败、荒凉的气氛。
推动情节发展,为下文做铺垫。
比如在一些冒险故事中,恶劣的自然环境描写往往预示着主人公将面临困难和挑战。
烘托人物心情,衬托人物形象。
以乐景写乐情,哀景写哀情,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对百草园美好景色的描写,烘托出作者对童年生活的喜爱和怀念之情。
社会环境描写主要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揭示社会现实,为理解文章主题提供依据。
品味语言特色 从修辞手法入手,分析比喻、拟人、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例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运用夸张和比喻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庐山瀑布雄伟壮观的气势。
关注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如动词、形容词、副词等。
动词能准确生动地表现人物的动作行为,形容词能细腻地描绘事物的特点。
如“他轻轻推开房门”中“轻轻”一词,生动地表现出人物小心翼翼的状态。
体会语言的风格,是平实朴素、幽默风趣、优美典雅还是其他风格。
不同的作家有不同的语言风格,如老舍的语言平实幽默,冰心的语言清新典雅。
分析写作手法 常见的写作手法有对比、衬托、伏笔、照应、欲扬先抑等。
对比可以突出事物的特点,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如《范进中举》中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后态度的对比,鲜明地揭示了胡屠户嫌贫爱富、趋炎附势的丑恶嘴脸。
衬托分为正衬和反衬,以次要事物衬托主要事物,突出主要事物的特点。
伏笔是在文章前面埋下的一些看似无关紧要的细节,为后文的情节发展做暗示,使文章结构严谨,情节连贯。
照应则使文章前后呼应,浑然一体。
欲扬先抑是先贬低后赞扬,使文章波澜起伏,更能突出对所写对象的赞美之情。
划分文章结构层次 根据记叙文的六要素,按照事件的发展过程来划分。
一般可分为起因、经过、结果三个部分,有的还会有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阶段。
依据文中的过渡段、过渡句或标志性的词语来划分。
如“首先”“其次”“然后”“但是”“然而”等词语,往往提示着文章内容的转换或层次的变化。
按照作者的情感变化来划分,有些记叙文是以作者的情感线索贯穿全文,情感的起伏变化可以作为划分层次的依据。
理解句子含义 结合上下文,句子的含义往往与上下文紧密相关,要联系前后文的内容来理解。
有些句子单独看可能难以理解,但放在具体语境中就会豁然开朗。
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语,理解关键词的含义是理解整个句子含义的关键。
对一些具有象征意义、比喻意义的词语要深入挖掘其内涵。
从句子所表达的情感、主旨等角度分析,有些句子蕴含着作者深厚的情感或体现了文章的主旨,要从这些方面去解读。
拓展与感悟 在读完文章后,思考文章所反映的社会现象、人生哲理等对自己的启示,联系自身的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对文章的内容、人物、主题等进行拓展延伸,如想象故事的后续发展,或者对文中的观点进行讨论和评价,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