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典故:四面楚歌
“四面楚歌”是一个广为人知的历史典故,它源自楚汉相争时期的垓下之战,生动展现了项羽从盛极一时到穷途末路的转变,以下为详细介绍: 典故背景 秦朝灭亡后,刘邦和项羽为争夺天下展开了长达四年的楚汉战争。
起初,项羽在军事力量上占据明显优势,但由于战略决策失误、政治手段不足等原因,逐渐陷入被动局面。
刘邦则善于用人,联合各方势力,实力不断壮大。
详细经过 公元前203年,项羽与刘邦约定以鸿沟为界,中分天下,东归楚,西归汉,史称“鸿沟之约” 。
然而,刘邦很快违背约定,趁项羽东撤之际,发起全面追击,并约韩信、彭越等诸侯合力攻打项羽。
公元前202年,项羽退至垓下(今安徽省灵璧县东南),被汉军及诸侯联军重重包围。
项羽兵少粮尽,而汉军人数众多且粮草充足。
为瓦解楚军士气,刘邦采用了张良的计策,让汉军在夜间唱起楚地的歌谣。
项羽听到四面传来的楚歌,以为楚地已尽被汉军占领,大惊失色,感慨道:“难道汉军已经完全占领了楚地?为什么有这么多楚人唱歌呢?”(原文:“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楚军将士听到家乡的歌谣,以为家乡已被汉军占领,军心大乱,纷纷逃亡。
项羽自知大势已去,率领八百余精锐骑兵趁夜突围。
最后逃至乌江畔(今安徽和县乌江镇),自觉无颜见江东父老,拒绝渡江,自刎而死。
至此,楚汉战争结束,刘邦赢得天下,建立汉朝。
意义与影响 “四面楚歌”这个典故不仅是楚汉战争的一个关键转折点,标志着项羽霸业的终结和刘邦统一天下的大局已定;更作为一个极具表现力的成语,被后人广泛用于形容人处于孤立无援、四面受敌的困境,在文学、艺术等领域经常被引用,警示人们在面对复杂局势时要保持清醒头脑,避免陷入绝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