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道树》教学设计中学语文教案(范文3篇)
《行道树》教学设计一 一、教学目标 理解行道树的形象及作者借行道树所表达的情感和人生哲理。
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培养学生的奉献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把握行道树的形象特点,体会其象征意义。
理解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及其作用。
难点 深入领会作者通过行道树所传达的对奉献者的赞美以及对人生的思考。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朗读法 四、教学过程 导入(5分钟) 展示城市街道两旁行道树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行道树的样子和作用。
提问:在你们眼中,行道树是怎样的存在?从而引出课题《行道树》。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0分钟)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教师范读,强调重点字词读音和语句停顿。
请学生思考:文章围绕行道树写了哪些方面的内容? 研读文本,分析形象(15分钟) 学生默读课文,找出描写行道树生存环境和自身形象、心理的语句。
小组讨论:从这些语句中可以看出行道树具有怎样的特点? 全班交流,教师引导总结行道树的形象特点:立在城市的飞尘里,一身抖不落的烟尘;虽孤独寂寞,却甘愿为城市的人们奉献浓荫、迎接光明。
探究写法,体会情感(15分钟) 引导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要写行道树?这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讲解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结合课文分析作者如何通过行道树这一事物来表达自己的志向和情感。
提问:作者借行道树表达了对什么样的人的赞美? 拓展延伸(5分钟) 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有哪些像行道树一样默默奉献的人,并分享他们的故事。
课堂小结(3分钟) 回顾行道树的形象、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以及所传达的奉献精神。
布置作业(2分钟) 以“像行道树一样的人”为题,写一篇300字左右的短文,表达对身边奉献者的赞美之情。
《行道树》教学设计二 一、教学目标 积累文中的生字词,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
品味文中优美的语言,提高语言鉴赏能力。
感悟行道树的精神品质,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文中关键语句的深刻含义。
体会行道树的奉献精神。
难点 挖掘文中蕴含的人生哲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三、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情境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5分钟) 播放一段城市街道车水马龙、尘土飞扬的视频,视频中突出街道两旁的行道树。
播放结束后,提问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行道树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由此引入新课。
预习展示,字词学习(10分钟) 请学生展示预习成果,分享自己收集到的关于作者张晓风的资料。
学生开火车读文中生字词,教师纠正读音,讲解重点字词的字形、字义。
进行字词小练习,如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等。
精读课文,品味语言(15分钟)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圈画出自己认为优美或含义深刻的语句。
小组内交流分享自己圈画的语句,从修辞手法、用词准确性等角度进行赏析。
每组推选代表发言,全班共同赏析精彩语句,教师适时指导点评。
例如:“我们的家在山上,在不见天日的原始森林里。
而我们居然站在这儿,站在这双线道的马路边,这无疑是一种堕落。
”引导学生理解“堕落”一词的含义及表达效果。
深入研讨,领悟哲理(15分钟)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行道树的“忧愁”和“快乐”分别是什么?它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感? 各小组派代表发言,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理解行道树为城市的污浊而忧愁,为能给人们带来清新、光明而快乐,进而领悟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奉献者虽然会经历痛苦,但奉献本身就是一种快乐。
提问: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践行这种奉献精神? 课堂总结(3分钟)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行道树的奉献精神对我们的启示。
布置作业(2分钟) 仿照课文,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以一种植物为对象,写一篇200字左右的短文,表达自己的某种情感或志向。
《行道树》教学设计三 一、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通过朗读体会文章情感。
分析行道树的形象,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引导学生反思生活,培养关爱自然、乐于奉献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通过朗读把握文章的情感基调。
准确分析行道树的形象特征。
难点 引导学生从文本中获得对生活和人生的独特感悟。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问题引导法、对比阅读法 四、教学过程 设疑导入(5分钟) 展示一些美丽的自然风景图片和城市街道图片,提问:如果让你选择,你愿意生活在美丽的大自然中还是喧嚣的城市里?为什么?那行道树却选择站立在城市的马路边,它们是怎么想的呢?引发学生兴趣,导入新课。
朗读课文,感受情感(10分钟)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得通顺、流利,初步感受文章的情感。
教师提出朗读要求:注意语速、语调、重音,读出行道树的情感变化。
请几位学生分段朗读,其他学生认真倾听并评价。
全班齐读课文,整体感受文章的情感基调。
问题引导,分析形象(15分钟) 教师提出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行道树与它们原先生存的山林环境相比,有哪些不同?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行道树的奉献精神?行道树对自己的选择后悔吗? 学生自主思考后,小组内交流讨论,形成统一答案。
各小组汇报讨论结果,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行道树的形象,总结其特点。
对比阅读,深化理解(15分钟) 展示一篇描写深山树木的文章片段,与《行道树》进行对比阅读。
引导学生思考:深山树木和行道树的生存状态、价值追求有何不同?作者为什么要塑造行道树这一形象?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适时引导和总结,帮助学生深化对课文的理解。
课堂反思,拓展提升(5分钟) 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生活,思考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有像行道树一样默默奉献的行为,或者自己是否可以成为一个奉献者。
课堂总结(3分钟)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行道树的奉献精神以及带给我们的启示。
布置作业(2分钟) 写一篇读后感,谈谈自己对《行道树》的理解和感悟,字数不少于300字。
- 上一篇:一道风景线作文(范文3篇)
- 下一篇:《二氧化硫》教学设计